朱熹/大家精要
作者简介
李甦平,1946年生,河南济源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中国、日本、朝鲜实学比较》《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韩国儒学史》等十八部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当朱熹刚牙牙学语时,其父朱松指天说:“这是 天。”朱熹问其父:“天之上是何物?”他父亲对此 惊讶不已。孩童时的朱熹常常独自在地上用手指画沙 ,而他所画的并非一般图画,却是八卦图。虽然史书 对朱熹的这些赞誉有夸大之处,但朱熹从小就注意探 讨“天之上是何物”这个曾经困扰无数哲人的宇宙最 高本体问题,为他后来建立“理学”哲学体系打下了 坚实基础。 朱熹从小就在其深受二程(程颢、程颐)理学熏陶 的父亲的直接教育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朱子年 谱》说:朱熹十来岁,就“厉志圣贤之学”。慨然奋 发,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间断 。当读《孟子》的时候,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十来 岁时,读《孟子》,知圣人与我为同类,喜不可言。 ”朱熹就是这样,从人皆可为尧舜的意义上来体会“ 圣人与我同类”,因而,他也以做圣人为自己的目标 。 朱熹十四岁时,他的父亲朱松病逝。朱松死前对 朱熹说:“我有三位好友,他们是藉溪胡原仲,白水 刘致中,屏山刘彦冲,这三人都很有学问,令我敬畏 。我死后,你要向这三人请教。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朱松死后,朱熹遵父遗言,从建州(今福建建瓯)城 南迁到崇安五夫里,受学于三人。 由于胡原仲和刘彦冲喜好佛、老,常将儒书与佛 教相糅合,企图调和儒佛。这在当时士大夫中是一种 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一现象对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年轻好学的朱熹.虽以儒家经典为其学习的主要内 容,然于佛家、道家,也无不过问;于禅道文章、楚 辞、兵法,也事事要学。这种广涉于儒、释、道的学 风,为他后来融儒释道为一体,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 思想基础。 绍兴十七年(1147),十八岁的朱熹参加建州“乡 贡”。“乡贡,,考官蔡兹说:“我取中一后生,三 篇策论皆为朝廷措置大事。这真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青年时代的朱熹就是一位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绍兴十八年,十九岁的朱熹考取了进士,取得了 最高的学衔。三年后,未满二十二岁的朱熹被宋王朝 授予左迪功郎,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 年秋天,二十四岁的朱熹到同安县任职,开始了他的 仕途生涯。 即使是初涉政坛,朱熹也不忘却读书。他认为虽 然自己考取了进士,迈上了仕途之路,但做学问的道 路却刚刚起步。他总结自己二十岁以前的学习是广泛 摄取,但贪多嚼不烂,所以此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思 量“义理”和融会贯通上,这在学习方法上是一个很 大的进步。有时为了搞透一段文字的“义理”,常常 废寝忘食。他说:“有时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 ,甚至三四个夜晚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直到 把“义理”理会透彻为止。 朱熹在自己刻苦读书、钻研义理的同时,又企盼 着寻找一位引路的明师。几经辗转,绍兴三十年,三 十一岁的朱熹正式拜李侗为师。 李侗(1039~1163)是程颐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 生。而罗从彦则是二程弟子杨时的学生。杨时是二程 的得意门生。有一次,程颢送杨时南归时说:“吾道 南矣!”程颢死后,杨时又跟程颐学习。当时,在士 大夫之间盛行佛学,但杨时跟“洛学”不变,因此得 到程颐的赞赏,被称为得二程“不传之学”的弟子之 一。南宋初,杨时在南方的声望很高,因此,罗从彦 “慨然慕之,遂徒步往学焉”。所以,罗从彦被称为 杨时的嫡传弟子。(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