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探秘

极地探秘
作者: 张建松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极地探秘
ISBN: 9787559676788

作者简介

张建松,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历史上首位赴南极采访、首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全媒体报道“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俄罗斯科考船的惊险事件,五次赴我国钓鱼岛领海采访,见证了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我国钓鱼岛主权的历史性时刻。其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采写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拍摄的照片被用作我国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封面,科普文学作品《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南极、北极科考之旅》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

内容简介

“雪龙”号上的衣食住行 去南北极采访,我都乘坐“雪龙”号,住在513房间。这间房面向船头,房间比较小,有张上下两层的床,还有一张桌子、一张长沙发、一个卫生间和三个衣橱,布局紧凑。考察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紧张有序。 每天清晨,我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掀开舷窗窗帘的一角,看看“雪龙”号在大海上航行的景象。她那红白辉映的美丽身姿,好似一片深秋的红叶,漂浮在湛蓝的茫茫大海中。对这条船,我满是眷恋。世界各国的科考船性能比“雪龙”号先进的也许有很多,但舒适度比“雪龙”号高的却不多。 长达几个月的海上生活,“船民”们吃得怎么样? “雪龙”号上有两个餐厅,船员和部分考察队员在类似咖啡吧的第一餐厅就餐,大部分考察队员在宽敞明亮的第二餐厅就餐。上午7:15至8:00是早餐时间,每天都会有两种营养粥、四种点心、两种酱菜,此外每人还有一颗鸡蛋、一盒牛奶或豆奶。中餐和晚餐起码是四菜一汤,四菜一般是两大荤、一小荤、一个蔬菜,啤酒、可乐等饮料敞开供应。开航后,晚上11:30还有夜宵供应。 为保证考察队员的菜谱十天不重样,船上携带了近400种食品。例如,每天除了白米粥外,还轮流供应皮蛋粥、燕麦粥、小麦粥、红枣粥、玉米粥等,点心则有包子、花卷、麻球、油条、粽子、红薯、葱油饼、烙饼、大肉饼等众多品种。 船在海上航行,淡水储备尤为宝贵。船上用水分为三类,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装在不同的水舱,船行至澳大利亚时还要进行补给,每层甲板和餐厅都有自动饮水机;还有一种维持船平衡的“压舱水”,主要是上海黄浦江水和海水。 南极自然环境特殊,对服装的要求特别高,不同考察队员承担的任务不同,所发的服装也不尽相同。 队员从国内出发到考察站的途中,以及在考察站期间生活所穿的队服,主要是一套红色的防风衣和黑色的防风裤、一套蓝色的抓绒衣裤和一套速干衣裤。在考察站户外工作时,穿的是橘黄色的企鹅上衣、企鹅裤或企鹅连体服。此外还有一种企鹅反光工作服,主要是在船上小艇作业时穿。对于考察内陆队员和长城站、中山站的越冬队员,还会发放特别耐寒的内胆衣裤或连体服。 此外,在南极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下工作,考察队员需要将脸、手和脚重点保护好。为此给每名考察队员都配备了帽子、墨镜、手套、工作皮鞋、防水鞋、保暖袜以及护肤用品等。 海上航行,安全最为重要。“雪龙”号起航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体考察队员参加消防救生演习。 一天中午,船上广播里传来一声声急促的“嘟嘟嘟”报警信号,消防救生演习开始了。当时,我正在海洋实验室采访,听到警报后,我像军人听到军令,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回宿舍,按规范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帽,抓起相机到艇甲板集合。训练有素的船员们早已各就各位,带着我们集中到艇甲板的左右两舷,逐个点名,认真做登艇弃船的预演。 “雪龙”号艇甲板左右两舷分别有一艘救生艇,每艘艇能乘坐66人。此外,船上还携带了9个10人坐的救生筏、4个20人坐的救生筏以及两个25人坐的救生筏,救生设施的配置高于国际标准。 “雪龙”号配备的消防器材十分齐全,采用了4套固定式灭火器;在货舱等处安装了自动感温、感烟的水喷淋灭火系统;在机舱、船头等关键部位安装了高压二氧化碳和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船尾和直升机库等处还有惰性气体灭火系统。此外,在船舶各处还放置了200多个便携式灭火器。 互联网时代,船上的生活并不枯燥。当年还没有Wi-Fi(移动热点),“雪龙”号的局域网很受欢迎。每天的天气预报、航行动态一目了然,还开设了“雪龙生活”“内陆队”“中山站”“长城站”“大洋队”“综合队”等几个论坛,许多人在专题上踊跃跟帖,大家在线上沟通交流。 考察队员还将优质的影视剧上传到雪龙网的FTP(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给大家分享。 此外,船上图书馆、乒乓球室、篮球场、健身房、游泳池等也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小酒吧! 过赤道 一切准备就绪。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欢送仪式后,“雪龙”号鸣笛启航。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去南极,需要将近一个月,漫长航程中第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是穿越赤道,从北半球跨入南半球。 按照航海习俗,过赤道要举行过赤道仪式。“雪龙”号在穿越赤道时,除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还在宽敞的停机甲板上举行了拔河比赛、喝啤酒比赛、拍摄集体合影等活动。 热闹之余,还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赤道海域经常有海盗出没。“雪龙”号每次经过赤道海域,考察队都要严密布置,防海盗。 在我的印象中,海盗是影视剧里那些用一块黑布斜遮着一只眼的家伙,他们真的会袭击“雪龙”号吗? “尽管我国在多年的南极科学考察中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海盗,但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说。 为了防海盗,考察队成立了武装小组,大多数组员都是船员,每人都有持枪证。进入赤道海域,武装小组就在船尾开展防海盗实弹演习。船上的考察队员也被组织起来,晚上值班巡逻,加入防海盗的队伍中。 “雪龙”号政委汪海浪介绍说,海盗一般有两类:一类有严密的组织,会事先探听好计划打劫的目标船只,这类海盗对科考船兴趣不大,尤其“雪龙”号上有140多人,装载的大多是科学考察仪器设备,“油水”不大;还有一类海盗是流窜团伙,遇见什么船就抢什么船,没有什么计划。“雪龙”号最需要提防的是这类海盗。 根据应急计划,一旦遭遇海盗劫船,值班驾驶员将鸣放长达30秒的报警信号,全船广播;船长任总指挥,掌握敌情,负责对外联系;政委担任现场指挥,组织动员人员,根据敌情随机应变;值班水手打开甲板上所有的照明灯、操纵探照灯;水手长和机匠长负责准备自卫武器,分别控制生活区和机舱的通道;木匠和三管轮分别负责接妥水龙头和启动消防泵;轮机长负责指挥机舱人员,应急操纵机器,组织关闭机舱;船上其他人员则在餐厅集合,依据具体情况组成自卫队。 与传统海盗不同,现代海盗已经从单纯的洗劫财物发展到劫持整艘船、伪造新的船籍资料,更换新船员,将其变身为海盗组织的“幽灵船”,海盗犯罪的“生意”越做越大。随着全球海盗组织性犯罪的情况日渐普遍,海盗使用的枪械增加,其武装配备甚至超过一般海警装备,海盗的目的逐渐转为劫持整艘船变卖,这使得船员受伤率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海盗呢?汪海浪政委介绍说,如果发现海盗想登船,可以利用高压水龙头喷射海盗及其艇筏,使其无法靠近或登船。高压水柱还可以淹没、损坏海艇上的机具和电力系统,打掉海盗为登船抛出的绳钩。 此外,为降低对海盗的犯罪诱惑,港口作业应严格控制舱单过于清楚地标示出每项货物所在舱位;船舶出港前,也应严格按照船舶离港检查规定彻底清查船舱;对于招募不同国籍船员的船公司,船公司和船长应该充分掌握上船船员的背景资料,以防海盗冒充船员,或事先偷渡上船卧底作案。 虽然受海盗威胁,但“雪龙”号在赤道海域航行,风平浪静。难得没有晕船之苦,大家还是很开心的。 赤道一带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气温常年保持在约30℃。由于赤道地转偏向力非常小,地面风力微弱,赤道南北600海里的范围内不能形成较大的风区,被称为“赤道无风带”。赤道对流快、云量多,晨昏之际云蒸霞蔚,令人心旷神怡。 在第24次南极科考归国途中,“雪龙”号再一次穿越赤道从南半球回到北半球,赤道海域的天气和海况就像我们要回家的心情一样美好。走到甲板上,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一望无际的海面如宝蓝色的丝绸一般,被海风吹起无数细细的皱褶;天际线尽头,一条笔直的淡绿色水道留下了“雪龙”号航行后的美丽尾迹。不时还可以看见其他船只航行的身影,偶尔还能看到顽皮的鲸鱼在海面喷水嬉戏。 黄昏时分,一边欣赏大海上的日落风光一边拍照,真是享受。有时,天空会出现一片绝美的火烧云;有时因赤道海域气候多变,“雪龙”号钻进一片乌云时,天空转眼间下起雨来,过了这片乌云区,天又瞬间放晴了,这时海面上升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感觉甚是美妙。 一天晚上,我和第24次南极科考队友王曙东一同看到了满天繁星和远方闪电交相辉映的天文奇观。学气象专业的队友曙东和我解释说:“陆地上的雷阵雨一般发生在午后,而在赤道附近海域,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升温慢,到夜里对流才能发展起来,下起雷阵雨。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星空中出现闪电,这次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是震撼!” ◎100+张实拍高清图,7个精美视频,400余天极地科考探险全记录,文字+画面,呈现一场极地科考之旅的现场直播,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极地的魅力。 ◎极地探索有多难,有多险,科考队员就有多拼。科考队员顽强的精神和力量激励孩子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克服困难,勇敢地去实现梦想,做自己的英雄。 ◎极地课堂板块+科普视频,包罗万象的极地、海洋科普知识,让孩子成为科学小达人。 ◎生动展现南北极科学考察人员的生活,让孩子切身体会南北极地区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