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开国总理周恩来1949-1965(新版)
ISBN: 9787203103615
四、作者简介 南山(陈扬勇),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和著作编辑工作。参加《江泽民文选》、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周恩来经济文选》、《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李鹏论科教兴国》、《李鹏论可持续发展》、《李鹏论宏观经济》、《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等著作的编辑,参加《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大事记》等著作的编撰;参加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使命》、《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思想历程》等的撰稿与拍摄,参加中国道路课题组研究工作,共同撰写了《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市场经济篇)》等著作。专著《建设新中国的蓝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有《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走出西花厅——周恩来视察全国纪实》、《周恩来外交风云》。 南哲(杨明伟),南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宣传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生平研究工作,以及现实文献的编研工作。先后参加过《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陈云传》和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等的撰稿。著有《周恩来》(中华名人丛书)、《世纪伟人周恩来》、《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至1965》、《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中外领袖之间》、《陈云晚年岁月》、《周恩来外交风云》(合著)、《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合著)等。主编或参与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周恩来生平》、《走向新中国——中共五大书记》、《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科学家论语》、《中国共产党90年评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
一、出任总理理万机 1?出任“内阁总理” 周恩来组建了新中国一个民主空前的政务院(1954年9月以后为国务院)。4名副总理、21名政务院领导、109名正副部长,民主人士各占了一半。“周总理不愧为‘周’总理啊!” 出任总理,组建内阁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这项任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党同志、各民主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对周恩来的高度了解、信任和支持。 开国大典后,早已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内阁总理”的周恩来,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筹建新中国首届“内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工作上。 政府机构的人事安排是一件亟须解决的重要事情。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所需要的为数众多的工作人员从哪里来?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筹建政务院时首先碰到的一个大问题。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反复考虑和研究,最后一致商定:首先将华北人民政府撤销,把这个班底拿过来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基础,并参照华北人民政府的经验组织政务院;然后再从其他大区陆续抽调一部分人特别是负责人来充实和加强政务院。各大行政区负责人李富春、高岗、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先念、习仲勋等,就是这以后陆续调来政务院工作的。 在人选问题上,政务院以及下属委、部、会、院、署、行的主要负责人,有许多是周恩来提名,同毛泽东慎重商议后,经政治局审定,再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 对民主人士的安排,是周恩来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鉴于民主党派在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周恩来认为,各民主党派的主要人物都应有所安排。 但是,怎样平衡却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由于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时间比较久,对各党派民主人士的情况比较熟悉,经验积累得也多,因此民主人士的任职名单,基本上是周恩来提出来的,并且做了大量思想工作。 当时,中央决定成立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其中包括了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等一批国民党著名将军。毛泽东、周恩来考虑到傅作义将军对和平解放历史名城北京有着特殊贡献,这是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的一个大功,因此决定要再给他安排一个部长职位。傅作义在绥远时,曾在兴修河套水利工程方面做过许多工作。这样,周恩来又提名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并安排当时的北京市委副书记李葆华到水利部任副部长、党组书记,协助傅作义开展工作。 周恩来很尊重傅作义将军,在酝酿配备水利部领导班子时,他请傅推荐人选,并对李葆华等人说:“凡是傅作义提的人我们都要用。”很快,傅向周恩来推荐了两位民主人士,一位是张含英,曾是国民党黄河治理委员会比较负责的技术专家;一位是刘瑶章,曾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执行委员和北平市市长。不久,张含英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刘瑶章被任命为水利部办公厅主任。同时,周恩来委托薄一波每年请傅去做一次客。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对此,有人说他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说他茹素皈依,有出世思想。从1946年直至北平解放后,他都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回答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 鉴于这一情况,10月11日晚,周恩来亲自来到黄炎培家,诚恳地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 周恩来回答说:“这不同于在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同纲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了‘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呢?” 经过周恩来2个多小时的恳谈,黄炎培被说服了。但是,他表示还需要再考虑考虑,等他第二天回话。这天夜里,黄炎培辗转反侧,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12日早晨,黄炎培广泛征求了江问渔、杨卫玉和孙起孟等一些知交好友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他应该接受政务院的职位。 这天晚上,周恩来再次登门听取黄炎培的答复。这时,黄炎培高高兴兴地向周恩来表示,他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这时他已经年过70了。他的这一行动,反倒使他的子女感到难以理解。任职不久,他在回答自己子女提出的疑问时,详告了周恩来向他动员的经过,并严肃地解释道:“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无独有偶。在旧社会也曾拒绝过反动政府高官厚禄的著名学者梁希,在10月里也欣然受命担任林垦部部长。 周恩来让李书城出任农业部部长。有人为此大惑不解,提出为什么要委任一位大家都不甚了解的人来担此大任呢?周恩来认为:“他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辛亥革命首义后在武汉当过黄兴的参谋长,继之又投入了讨袁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他家召开的,他的弟弟李汉俊过去在我们党内有过贡献;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他也做过有益的工作。” 这样安排,体现照顾到了民主人士的各个方面。 为此,周恩来派薄一波找李书城谈话,并对薄说:“他有这么一个历史,要照顾这个历史。你去跟他谈谈,说要委任他为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部长的。 周恩来深谋远虑,费尽心思,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各民主党派的主要负责人、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差不多都安排进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 10月19日下午,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正式通过了政务院副总理以及下属委、部、会、院、署、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在这项任命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4名副总理中,民主人士占2名(郭沫若和黄炎培);21名政务院领导成员中,民主人士占了11名;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个正副职位中,民主人士占了49个,其中15个是正职(郭沫若担任了2个正职),他们是: 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谭平山 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 邮电部部长朱学范 交通部部长章伯钧 农业部部长李书城 林垦部部长梁希 水利部部长傅作义 文化部部长沈雁冰 教育部部长马叙伦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 司法部部长史良 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 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 对以上安排,许多民主人士非常感动,称赞道:“周恩来总理不愧为‘周’(指考虑问题周到、完备)总理啊!” 主持政务院第一次政务会议 1949年10月21日的中南海,人们依旧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欢乐气氛中。新上任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召集了政务院第一次政务会议。 下午,首先召开了扩大的政务会议。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的政务院副总理、政务委员等组成人员,以及政务院所属委、部、会、院、署、行的领导人,都陆续来到会场——勤政殿。他们庄严地在政务院首次会议签到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总理也挥毫在签到簿上留下了“周恩来”三个大字。 3时整,周恩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天成立了。接着,他发表了重要讲话,详细地论述了政务院的组织形式、人事安排、干部来源、合作共事,以及当前必须抓紧做的工作问题。 周恩来讲到政务院的组织形式时说,政务院以总理1人,副总理4人,秘书长1人和政务委员15人组成。政务院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之下进行国家事务工作。现在是战争时期,军事方面不属于政务院而属于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作为国家管理机构的首脑部,包括很广泛,不仅有它所属的各部、会、院、署、行,还有指导各行政部门的3个指导委员会,即政治法律委员会(简称政法委,下同),财政经济委员会(又是中共中央的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下同),文化教育委员会(简称文教委,下同),另外还有人民监督察委员会(简称监委,下同)。周恩来说:4个委员会称“委”,其负责人称“主任”“副主任”。政法委、中财委、文教委3个指导委员会下面设立的委员会称“会”,其负责人称“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周恩来继续说:政务院的政务会议,通过决议和命令,研究和决定日常的重要工作。政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秘书长、政务委员等21人组成,这便于议事和工作;政务会议成员加上各委、部、会、院、署、行的主要负责人参加,成为政务院的扩大政务会议,共有40多人。讨论一般政策,报告一般工作。 周恩来讲到政务院的人事安排时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意见,3个指导委员会扩大了。这样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人士,以便集思广益,还可以将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各方面去。政法委,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人士参加的较多;中财委,民主建国会的人士参加的较多;文教委,民主同盟的人士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较多。 会上,周恩来还针对人安排中个别人的名位思想指出,有的人计较安排的地位,是旧官僚思想在作祟。今天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何必计较地位的高低。现在大家都是同事了,我们必须说服这些同志不能计较地位。 周恩来讲到干部来源时说:政府草创之始,需要很多干部。人才的来源,一是长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解放区的干部,二是原国民党政府旧工作人员,三是社会上被埋没的知识分子和新教育出来的青年学生。他详细地分析了这三个方面人的长处与不足后说:我们要把这三个方面的人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做好工作。各部门用人都要照顾到这三个方面。 周恩来认为,由于干部来自不同的三个方面,就有个团结与合作共事的问题。他说:党与非党或无党派各团体的合作,现在恐怕还不习惯,因此,有的同志就可能来个关门主义,干脆不与人合作共事,这在历史上也是有代表人物的。周恩来举了关羽的例子,并强调:我们的新政府要防止关门主义、不能合作共事、计较地位和不肯学习等倾向。 周恩来十分重视新政府这部机器能够尽快地有秩序地运转起来。他要求各部门要制定组织条例,建立工作制度。为了便于各部门制定组织条例有所遵循,他提出先由政务院拟定若干原则,再由各部门自拟,报政务院批准。 当晚,周恩来主持了法定的政务会议,对于当务之急的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为接收国民党中央政府各机关人员、档案、财产、图书、物资等,成立专门小组,由陈云副总理召集,拟定具体接收办法。 二、为了建立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的办公制度及办事程序,成立专门小组,由董必武副总理召集,拟定具体条文。 三、为拟定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成立专门小组,由黄炎培副总理召集,提出草拟组织通则的原则。 四、即日起建立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的事务汇报会议制度,由政务院秘书长召集,参加会议者为各委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各部、会、院、署、行办公厅主任或副主任。 政务院第一次政务会议以后,政务院所属各机关,都进行了紧张的工作,并宣布于11月1日起开始办公。 政务院建立伊始,面临着许多除旧布新的问题,而政权机关的建立和健全则是首要的一环,否则其他一切工作便无法开展。周恩来把相当多的精力集中在这个方面,他和副总理主持的政务会议或其他会议,除讨论决定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问题外,有很多次会议是讨论决定和通过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通则及有关机关工作制度方面的规定和办法。 政务院的第一道命令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因素,一生以廉洁著称的周恩来出任共和国总理以后,发布的第一个通令,就是令知政务院所属各机关不许违反政策、侵犯人民群众利益、影响人民政府的威信。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的各机关都在组建。这时,有的部门竞相高价抢购房屋,以致房价飞涨。为此,周恩来于11月1日以政务院总理名义签署了向政务院所属各机关发布的通令。通令指出:凡需购房,均须向政务院呈报房屋情况、价目,经指定机关审批始得购买,否则以违法论。 这个通令同时函达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希望他们通知其所属部门也遵照办理。 为了保证这个通令的切实执行并且统筹分配房屋,政务院第四次政务会议决定成立首都各机关房屋统筹分配委员会,统一审批、分配首都各机关的用房。会上还提出了解决机关房屋的三个原则: (一)力求清理使用现有房屋,不购买房屋; (二)对临时训练班和学校不批拨城内房屋; (三)除特殊情况(如中央人民政府及招待外宾之房)外,各机关房屋、用具皆应因陋就简使用。 通令和会议精神既经传达,迅速制止了各机关当时抢购房屋之风。 本书是完整讲述周恩来一生的权威著作。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扬勇、杨明伟两位研究员作为周恩来研究的权威专家,精心梳理周恩来生平事迹,用艰苦卓绝、开国总理、砥柱中流三个主题词,精确概括了周恩来的一生。 作品描述的周恩来生平事迹是我们认识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纪念周恩来最为重要的文献。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周恩来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政治智慧、开阔胸怀的伟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