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风》第二十五集

《瓯风》第二十五集
作者: 方韶毅 主编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28
折扣购买: 《瓯风》第二十五集
ISBN: 9787549642991

作者简介

方韶毅,一九七〇年代生人。现任教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民国人物及地方文化,著有《民国文化隐者录》,编有《伍叔傥集》《吴鹭山集》《曼髯三论》《过来人言》等,策划主编《瓯风》,在读书界略有影响。爱读书,收集民国温州人著作颇丰,在《温州读书报》开有《温州老版本》专栏。在夏承焘研究方面,已整理《夏承焘墨迹》《夏承焘师友信札》《夏承焘纪念集》。

内容简介

温州造车梦 益?江 “小米SU7”“华为鸿蒙智行”,还有“蔚来”“小鹏”“理想”……当下中国正掀起一轮造车热潮,并有席卷世界之势。在为我国后来居上的汽车工业骄傲的同时,不免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产汽车制造业的落后及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筹划造汽车的一段传奇经历。 改革开放初始,百废待兴,那时候只要你敢干,一个人有一万个机会。现如今,你很想干,一万个人难得一个机会。真是不同时期、不同际遇。都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才爆发了“非典”;温州人什么都敢干,才有了领先全国的民营经济模式。我当时仅是一个初涉商海的小企业主,居然敢去制造汽车,真是印证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与精神风貌。 一般来说,成功的企业才有必要写发展史,以供后继者学习借鉴。而一个不成功的创业案例,又何必去渲染呢?其实为什么不成功,变失误为教训,化经历为经验,也可以成为后继创业者少走弯路的宝典。正如《腾讯传》里说的:“绝大多数人的创业,其实都是过往经验的一种延续;绝大多数的创业成功,更是过往失误的一种警醒。” 想通透了,终于在友人的鼓励下,提笔写下《温州汽车梦》这个题目。 记得是一九八五年,当时温州电力紧张,停电是家常便饭,于是我就创办了一家组装发电机组的工厂,向小企业提供小型发电机。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因生产扩大所需,我准备购置一辆小型面包车。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国内仅有三家国有的小型面包车制造工厂,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供方市场,一车难求。 当时人们要获取紧俏物资,“开后门”是不得不采用的手段。我通过朋友关系找到了航空部座落在江西景德镇的军工企业——昌河飞机制造厂,结识了该企业一位坚持用毛笔字批文的武总——武厚忠副总工程师。 这是家国内著名的军工企业,八十年代初即响应国家“军转民”产业转型号召,转向民用汽车制造。由于飞机厂的经济、技术、人才等实力雄厚,两年后他们就生产出了“昌河牌”小型面包车。该车价廉物美,广受市场青睐。 温州人都知道,前门购不到的东西,企业主要人员手上往往有几张“计划票”。通过武总,我顺利购到心仪的面包车。走后门一般要付上千元的好处费,但武总却分文不收,看面子收下点温州产海鲜干货,还给我回送了景德镇的精美瓷器。武总的才华与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出差温州,参观了我的挂名“集体企业”的小工厂,对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赞不绝口。往后多次来往,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不满足于小产品的生产经营,谋求更大更好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一直是温州人不灭的信念与追求。拥有一辆家庭小汽车,对于当年追求生活更好的市民,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要知道当时坐上能勉强塞人进去的“菲亚特”出租车,都是满满的幸福感。一次乘坐“菲亚特”时,我突发奇想——要是能造出类似的家用小汽车,该有都好! 那个年代,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敢干,毕竟我们有满腔的共产主义情操:工人阶级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除了身上的锁链。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敢做敢为是他们的天资。 说干就干,我马上启程前往景德镇。武总在办公室接待了我,微笑着问我有什么事需帮忙。当我说明来意,他的微笑瞬间变成了一脸惊讶——“你们想造汽车?”优雅沉稳的武总还是平静地问:“你们知道造汽车需要多大的技术、人力、财力吗?有了解国家产业政策是否允许吗?” 关于能力与政策,我心里还是有点底气的:你们造车还不是以总装为主吗?我们组装发电机组也不是总装吗?目前,国内私营企业造汽车,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那就可以试一试。 可能是我的自信及表现出的坚定态度感动了武总,他答应明天和厂长商量后给我回话。第二天他回话说,厂长还是持支持态度,但事关重大,要开常委会做出决定。第三天,常委会顺利通过了合作决定。又经几天的友好磋商,议定了合作意向: 一、航空部昌河飞机制造厂(昌方)和温州市兴瓯联业公司(温方)合作在温州出口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联合成立“昌河飞机厂温州汽车总装分厂”。 二、温方提供厂房、资金、人力等组装微型小汽车的基本条件,并办理有关审批与行政手续。 三、昌方负责技术支持,并提供汽车底盘、发动机等主要部件。 四、温方负责汽车玻璃钢外壳制造,浙江本地(瑞安)的配件组织和汽车总装工作。第二期,双方合作打造金属外壳的家用轿车。 意想不到的顺利,但巨大的考验还在等待着我们——要解决和落实的重大问题有五个:行政审批、总装车间落实、外壳制造、配件供应、资金落实,于是我们马上展开各项工作。 首先是行政审批手续。一九八六年三月,我们向企业主管部门和温州市工商局递交了成立“昌河飞机厂温州汽车分厂”的申请报告,想不到很快得到了同意成立的批文和营业执照。如此顺利,可能是项目的特殊性,以及以昌河飞机厂为背景的企业名字的响亮,也可能是国家政策的开放所至。 其次是寻找汽车总装线。温州人都知道,温州最大的国有企业——温州冶金厂专为上海宝山钢铁厂投建了一个汽车维修基地,大车间的汽车维修生产线非常合适汽车总装。此基地多年来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熟人介绍,我们得到了冶金厂冒康夫副厂长的支持,同意我们租用做汽车装配线。 然后是汽车外壳制造。温州玻璃钢厂(又称“东方集团”)是温州市制造玻璃钢卫生设备、玻璃钢汽艇的著名企业,也是温州市企业家协会的会长单位。我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想得到地方最牛企业的认可与合作是难以想象的事。国际汽车制造界,限量版汽车采用玻璃钢外壳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但想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可谓异想天开!因为项目的吸引力,玻璃钢厂的滕增寿厂长还是请我们做了专题谈判。在他那充满皇宫氛围的会议室里,滕厂长傲气十足地拒绝了我们要求持有百分十五股份的条件,但却客气地称我是个人才,以后的汽车总装厂由我担任总经理,主持全面工作。当然,我也予以坚决的拒绝。 一周后,他们派了副厂长,背着我们,带队专车赶赴景德镇。原以为凭他们的地位和实力,肯定能轻易拿下此项目,想不到遭到昌河飞机厂的坚定回绝。他们执念于地方国有经济模式之优,却始终没有明白:此经济模式正是昌河自身发展的困境和桎梏。当时全国经济界人士都在思考社会经济的改革与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一个好项目总能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与支持,我们找到了温州另一家玻璃钢制品厂(是从东方集团分化出来的),很快与他们谈成了制造汽车玻璃钢外壳的合作意向。 再然后是汽车配件供应。浙江是我国汽摩配生产基地,瑞安市更是基地中的基地。昌河之外的小汽车配件可就地采购,并且价廉质优,这成了本项目的优势之一。 最后一大难点是资金落实。汽车制造是一个投资巨大的行业,我们小企业资金有限,必须寻求外援或合资经营。 鉴于浙江省没有汽车制造工业,我们的项目引起了浙江省经贸委的关注与重视。专门派了五人小组,来温州考察项目。我们在温州市黎明西路二号——温州出口工业区管委会大楼租用的办公场所里接待了考察组,并带他们考察了冶金厂装配线和玻璃钢制品现场。考察组离温时对项目持肯定态度,对我们能在本省率先创办汽车工业表示高度赞赏,对我们的创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寻求合资、向银行贷款、借助民间资金,我们展开了温州人擅长的多渠道融资方法,以保后续扩大生产的投资需求。 五大问题有了眉目,昌河方面很满意。双方初步议定,试产一百台微型家用小汽车(一百台的投资我们尚能自行解决),定名“昌瓯”牌。眼看项目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双方都很愉悦,展望未来,充满信心。眼看国内第一家民营制造汽车业将在温州诞生,此举也意味着我国没有民营汽车工业的时代即将结束。 多次在梦中,我看见“昌瓯”在高速公路上迎面而来,然后潇洒地飞驰而去。然后又在城市的小巷中,钻出一辆“昌瓯”,亲切地与我擦身而过。心中的甜美与自豪,充盈着梦乡,大家都祈望着美梦成真! 原认为就我自己有点胆大妄为,想不到我的一位朋友,时任温州市无线电厂技术员的朱乐平,在我筹划造车的同期,来到我家,谈了自己的困顿与应对之策。他早年仅凭在国外电影里看见一警灯的镜头,就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公安用“长型闪烁警灯”,投产后还收到不错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温州几十家工厂群起进入警灯生产行业,大打价格战,最后大家均无利可图。因此,他说要创一项他人无法仿造的项目——制造直升飞机。他知道我在航空部和昌河飞机厂有许多朋友,希望得到介绍与支持。当然,我全力给予介绍与支持。 两年后,朱总还真的捣鼓成功了两架直升飞机,并真的飞了起来。救援、农用、运输……市场广阔、前景无量。不管温州人有多大的胆,有多大能耐,终究不可能冲破国家强悍的管理体制,国家的制空权岂是你一个小小民营企业家能撼动吗?结果朱总的直升飞机梦也只能不了了之。 我的梦想也差不多,很快就被突如其来的现实击打得粉碎。 一九八七年,国家为控制社会经济发展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从供方市场迅速跌入需方市场,许多产品出现了大量库存,积压、滞销严重。昌河面包车也不例外,当年下半年我去景德镇,广阔的停车广场上停满了上千辆“昌河”。整个产业尤如泻了气的皮球,萎靡不振,前景黯淡。 尽人事,顺天意。在如此市场情景下,省经贸委中止了项目支持,投资合作方也望而却步,我们和昌河识时势,双方决定叫停项目。想打造国内第一辆家用小轿车的美梦彻底破灭。 温州经济的发展与成就,可以说是温州人用自己的积蓄、青春、健康,乃至生命换来的。煤炭产业强制收编、太阳能盲投、民间借贷风波……过往的这些事件对温州民营经济的打击,波及之广、危害之深,至今都使许多温州家庭觉得阵痛。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机制不成熟造成的震荡乃至断裂,必然要让参与其中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有句俗话:“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时隔八年后的一九九六年,吉利公司的李书福启动了轿车制造项目,首批汽车外壳同样采用了玻璃钢。吉利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拼博,已发展为世界著名的民营轿车制造企业,为中国汽车制造工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很难说,相辅相成,难分难解吧。只有顺应时势、推动时势、成就时势者,才是时代真正的英雄。 沉舟侧畔千帆过,温州市场经济模式的创立发展,是许多创业者付出沉重代价后的呈献;病树前头万木春,温州民营企业今天的万木成春,正是有了前面不成功案例的铺垫。 华峰控股、正泰集团、唯品会……都是这块热土上滋养出的优良种子。温州人在全国,乃至全球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财富,也离不开温州人因子的潜移默化。从根本上说,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吃苦耐劳,不怕失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以及文化代代传承的结果。 创业项目可以叫停,但创业的精神不会止步。缓过气后,我们在一九八九年研发成功了国内首台“智能检伪点验钞机”,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家专利。此产品为人民币的检伪反假工作做出一定贡献,得到了人民银行总行和公安部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开创了一个崭新行业——金融设备制造行业。这段经历,我写过篇《银鹰来自海东头》,这里不再重复。 重提一下后续的小小成功,只是想佐证:不成功不可怕,只要创志永存,总有成功的一天。 二〇二四年初夏于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