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哲学史教程/名师大讲堂系列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名师大讲堂系列
作者: 陈来|责编:田炜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名师大讲堂系列
ISBN: 9787301303337

作者简介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等。

内容简介

在中国哲学二千余年的历史中,在不同时期,思想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或形态取得发展。这使得我们常常用一个时期的主流哲学形态来概括该时期的哲学。比如,先秦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就习惯把先秦哲学称作“子学”。两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经学的形式发展的,我们就把两汉哲学称作“经学”。魏晋时期以玄学的发展为主流,我们就把魏晋哲学称作“玄学”。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特别繁盛的时期,我们就把隋唐哲学称作“佛学”。宋代和明代是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所以我们就把宋明哲学称作“理学”。当然,在每一时期,除了主流哲学思想以外,还有别的思想存在,但是该主导的哲学思潮,确实是该时代的代表。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最繁荣的时代,一个是先秦时代,另一个是宋明时代。宋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家出现最多、思想水平最高的时代。所以,学习宋明哲学对了解中国哲学的整体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宋代和明代的理学是儒家哲学,它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其英译为Neo-Confucianism(新儒学)。不过也应指出,理学家虽然明确声明他们自觉地承继孔子到孟子等先秦儒家思想,但实际上理学思想体系中也扬弃了经学、玄学、佛学及道教的思想。“扬弃”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很重要,其意义是指既有抛弃,又有吸取。理学能够在宋以后获得这样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 魏晋时代玄学流行,玄学的思想和玄学所重视的经典,主要和《老子》《庄子》有关,所以玄学基本上属于道家的思想形态。隋唐时代佛教盛行,天台、华严、禅宗等宗派在思想界的影响尤大。同时,从魏晋到隋唐,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也不断地互相吸收和融合。玄学的本体论思维比较发达,佛教的心性论讨论比较深入,佛、道两家的思想对儒家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要有力地回应佛、道两家的挑战,就必须在思想上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理学正是在古典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的有关思想,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新儒家思想形态。 宋代学术的勃兴又与北宋前期的文化发展有直接的关联。北宋开国后大兴文教。宋太祖开宝四年刻宋版《佛藏》,共5048卷。宋太宗时编《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文苑英华》1000卷,真宗时编《册府元龟》1000卷。天禧三年《大宋天宫宝藏》4565卷录成,是为道藏的先驱。仁宗时在汴京国子监刻石经,中有《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和《孟子》。儒家经典的义疏也纷纷涌现。仁宗庆历四年,令天下州县立学校。这一时期,书院也开始发展起来。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北宋前期的文化繁荣,讲学和著述的风气也一时盛行。 侯外庐等在《宋明理学史》上卷指出:“从北宋时期起,三百年间,中国境内,存在着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夏、吐蕃等政权。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宋、金对峙,亘北宋至南宋。……可以说,宋明时期,中国境内的民族矛盾是复杂的、尖锐的。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明时期的读书人,十分关心家国存亡的命运。”(1984,页6—7)就是说,民族矛盾也是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条件之一。 冯友兰在指定读物《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指出:“自从清朝以来,道学和理学这两个名称,是互相通用的,现在还可以互相通用。”(页24)他自己则用“宋明道学”,理由是“道学”的名称出现得早,而“理学”一名则较晚出现,作历史工作的人最好用出现最早的名称。其次,他认为“道学”能显示出宋明儒学的历史渊源,因为“道学”的意思就是要承接孟子以后中断了的“道统”。 对此,教科书《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宋明理学,有人又称为宋明道学。其实,道学之名虽早出于理学之名,但道学的范围比理学要相对来得小。北宋的理学当时即称为道学,而南宋时理学的分化,使得道学之称只适用于南宋理学中的一派。至明代,道学的名称就用得更少了。所以总体上说,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整个宋代它是理学主流派的特称,不足以囊括理学的全部。”(页8)所以,根据明清以来的习惯用法,我们仍采取“宋明理学”这一名称。 《宋明理学》继而追述了北宋张载、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所使用的“道学”的意义,以及《宋史·道学传》的道学范围,从而指出:“宋代道学之名,专指伊洛传统,并不包括心学及其他学派的儒家学者。”(页10)《宋明理学》论述明代对学术名称的用法时说:“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明末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他所说的理学就是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这个用法一直沿至今天。”(页10) 最后,《宋明理学》对这个问题作了结论,指出:“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态;宋明理学的体系中主要有两大派,一派为“理学”,一派为“心学”。因此所谓理学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理学是宋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统称,如“宋明理学”的用法;狭义的理学则专指与陆王“心学”相对的程朱派“理学”。 陈荣捷在其《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一书中指出:“西方哲学有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以异于原本柏拉图主义(Platonism)。十七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来华,见宋明儒学与孔孟之学不同,因仿西方哲学历史之进程而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近数十年我国学人大受西方影响,于是采用新儒学之名,以代理学。”(1996,页286)活动 1请略为说明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所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亦请说明之。 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态,其中主要包括两大派:一派为“理学”,一派为“心学”。广义的理学即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统称,狭义的理学则专指宋明理学中的程朱学派(即“理学”)。 宋明理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请阅读 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页11—13;《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页40—62; 指定读物: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上卷,页13—15。 传统上习惯于按地域分野来概括学术的流派,这是由于古代交通往来不如今天便利,一个学派的发展往往在一个地域的范围之内。宋代的理学在历史上习惯用四个地域的名称加以概括,即:濂、洛、关、闽。 1濂学——指周敦颐的思想,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将一条小溪命名为“濂溪”,在溪上筑濂溪书堂,学者称其为濂溪先生。濂学以此得名。 2洛学——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学派,因为他们讲学于河南的伊、洛间,故习称洛学。 3关学——指张载及其门人,因为张载讲学于关中(今陕西),故得名。 4闽学——指朱熹学派,因朱熹一生讲学于福建而得名。 濂、洛、关、闽只是宋代理学的主流派,即当时所谓的“道学”。历史上还把周、张、二程,再加上邵雍,合称为“北宋五子”。南宋时期,与朱熹思想并立的还有陆九渊,以朱陆并称。 但是传统的地域分派法,并不能充分显现出宋明理学内各流派的分化。理学的各派虽同属儒家思想,但从他们的哲学论证和运思方向看,又有不同。张载以“气”为最高的范畴,属于气学;邵雍把“数”当作最重要的范畴,属于数学;程颐、朱熹以“理”为最高的范畴,是为理学;陆九渊和明代的王阳明以“心”为最高的范畴,习称心学。教科书《宋明理学》指出:“气学、数学、‘理学’、心学在宋代的历史的展开,显示了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元明时代,四个学派仍各有发展,相互斗争、相互融合。当然,‘理学’和心学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流派。”(页13) 《宋明理学》最后总结说:“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传统上称为北宋五子。南宋时主要为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由于‘理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主导思潮,所以也有不少人习惯上把理学的代表人物概括为‘程、朱、陆、王’。”(页13) 有关宋明理学的分派,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牟宗三对宋明理学的分派亦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宋明儒学的发展应分为三系: 一、五峰、蕺山系:此承由濂溪、横渠而至明道之圆教模型(一本义)而开出。此系客观地讲性体,以《中庸》《易传》为主;主观地讲心体,以《论》《孟》为主。特提出“以心著性”义,以明心性所以为一之实,以及一本圆教所以为圆之实。于工夫则重“逆觉体证”。 二、象山、阳明系:此系不顺“由《中庸》《易传》回归《论》《孟》”之路走,而是以《论》《孟》摄《易》《庸》而以《论》《孟》为主者。此系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润;于工夫,亦是以“逆觉体证”为主者。 三、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于《中庸》《易传》所讲之道体性体只收缩提炼而为一本体论的存有,即“只存有不活动”之理,于孔子之仁亦只视为理,于孟子之本心则转为实然的心气之心,因此,于工夫特重后天之涵养(“涵养须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认知的横摄(“进学则在致知”)……此大体是“顺取之路”。(《心体与性体》一,1981,页49) 此说中的后二派系,即是传统所说的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故此说的突出之处是把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的胡宏(五峰)、明末的刘宗周(蕺山)归为一系。牟氏此说的论证较复杂,可以作为参考。至于《宋明理学》提出的是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用法。 《宋明理学》指出:“宋明理学虽然可以分为理论及实践的几个不同派别,而这些不同派别的学者都被称为宋明理学,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和特点。”(页14)这些特点在肯定和继承古典(先秦)儒家的思想、原则的前提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为古典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2肯定和丰富了古典儒家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3发展了古典儒家关于心性的理论,以为儒家道德原理的内在基础; 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工夫”,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工夫(工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 宋明理学所依据的经典与唐以前的儒家有所不同。一方面宋明理学和汉唐儒学一样尊崇“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而特别集中于《周易》中的《易传》;另一方面,“与唐代以前儒学一个重要不同之点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理学尊信的主要经典,是理学价值系统与工夫系统的主要根据,理学的讨论常与这些经典有关。”(页14) 指定读物《宋明理学史》也指出:“宋明理学家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首先是《易》,主要是《易传》。……其次是《春秋》,……再次是《诗》。……儒家经典中,阐释最多的,则为‘四书’。自二程提倡‘四书’,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之后,‘四书’的地位高过‘五经’,‘四书’类的著作,汗牛充栋。”(页11) 《宋明理学》还指出:“经典只有经过适合时代的阐释才能发挥作用,而对经典中‘道’的阐释形式不限于经注,这种阐释可以是相对于本文较为独立的”,因此“佛教中为理解、阐释、传承学说宗旨的语录体很自然地就成了新儒家发展儒家义理的方便形式”(页38)。这样,道学大师的讲学语录又成为后来学者尊奉的新的经典形式。朱熹所编的《近思录》,是北宋理学家的语录选编,在南宋后的理学发展中即享有经典的地位。活动 2宋明理学家主要凭借的经典有哪几种? 《宋明理学》指出:“大体上,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页14)这些问题都来自于理学所尊奉的经典,如格物致知出于《大学》,已发未发出自《中庸》等。其中理气、心性、格致的问题可以说是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中心课题。可以说理学就是围绕理气、心性、格致问题展开讨论的学术思潮。 《宋明理学》又指出:“理学讨论的问题是通过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如理气问题是通过对‘理’和‘气’的讨论来表达的,因而构成上述主要问题的概念范畴亦即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页15) 指定读物的《宋明理学史》上卷举出朱熹的学生陈淳所著的《北溪性理字义》二十六个条目,认为是理学的基本范畴。指出:“这些范畴,都是围绕着‘性与天道’而提出的……‘性与天道’本是孔门高弟子贡所‘不可得而闻’的道理,而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却成了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页11)文中并提出,儒家思想从先秦到宋明的这种变化是与隋唐时代佛教对心性和道教对天道的探讨有关的。   当代国学大师陈来教授的讲稿,语言晓畅,知识点清晰,版块丰富。既适合教学使用,又可作进阶、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