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民主建设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6.79
折扣购买: 听南怀瑾讲老子
ISBN: 9787801127877
老子在提及万事万物的辩证两面之时,一笔带过了一句“高下相倾”。 高与下的关系,看似十分简单,南怀瑾先生却发掘出许多深远的含义。高高 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重点在相倾的“倾”字 。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因此, 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 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E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 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 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 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 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 托私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 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 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 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 ,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 修养。 的确,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高高的 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 们看,山下的人都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 根本就没觉着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 是啊,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 而高大。 提起高下的问题,不由使人想起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 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 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可从来没有 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 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想在这 样的建筑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 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 上的背负。 老人的告诫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人生,一路上 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人们肩膀上那 个沉沉的背篓里装满了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 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 最后用一个禅宗故事再次点明“高下相倾”蕴涵的深意。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 虎斗的画像,画面上巨龙于1-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 修改,总觉不尽如人意,却不知问题所在。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 态不足。”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 作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 此乃常性。”学僧们点头受教。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 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 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人生在世,有 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 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 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唐朝一位布袋和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 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深远伟大,关键在于 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正如一位哲 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