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7.70
折扣购买: 生命的秩序:尼采如是说
ISBN: 9787100233439
赵卫国,山西大同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以海德格尔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对其著作的翻译与研究,延伸至现象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中西哲学比较,寻求中西文化互释融通的可能性。先后翻译出版海德格尔著作8部,出版学术著作4部。
"现在,我们可能有所理解了,尼采为什么那么激烈地要消解掉一切层面上的“实体”观念,以及从实体抽象出来的“性质”及外在“关系”的观念,这是尼采思想中最像“哲学理论”的部分,是理解尼采“学理”的关键。而实体、性质、关系通常被认作“空间”中出现的内容,如果实体观念与虚无主义相关,空间观念也难免其害。...... 这里表达了实体的诸多形式,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出发点是“自我”,这是意识对自身最初的抽象和反思,以这个绝对的中心,投射到一般实体,包括行动者、物、存在等。而行为和意志,作为实体的功能和性质,同样是实体性的东西,尼采在分析奴隶意识的怨恨时,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实体的观念,这些实体总要共存一处,于是就有了空间的观念。有了抽象的实体,柏拉图主义就在一切实体上制造矛盾,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首先,实体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与其他实体分开的东西,说实体就意味着“之间”,如果其间没什么明确的关系,那至少也有空间关系。既是两个外在事物,总会有矛盾,好了和谐,坏了斗争,但至少在某个空间上有你无我,相互否定,主体间的和谐,多半只是幻象。 其次,实体自身与它的性质分开,闪光是闪电的性质,红、酸、甜、香是苹果的性质,进攻、暴力、伤害是主人的性质。实体和性质本身产生矛盾,某个性质,几种性质,甚至所能意识到的性质之总和,也“堆加”不成一个实体,于是,实体成为一个本质、理念或理想,载有性质的同时,也用来否定这些性质,这就是唯名论。反过来,这些性质,如红、酸、甜、香等理想的“总和”,又被想象成一个普遍的、理想的、完美无缺的实体,任何一个个别的苹果都满足不了这些理想,于是,个别实体又遭到否定,这就是实在论。 再次,从实体上抽象出来的性质,本身也成为一种实体......更进一步,从苹果实体抽象出来的红和甜,不仅成了实体,本身也成了理念,红和甜“本身”,反过来否定个体实体,某个苹果上“不达标”的红和甜。此外,这些性质和能力,大多情况下是一种真实活动的抽象,比如红,是眼睛直接地看,甜,是舌头直接地尝,暴力,是主人直接地鞭打。而这些活动被反思和抽象,就成了一种外在的关系,红色和眼睛之间发光与接收的关系,甜的分子与味蕾的触觉关系,主人对奴隶的暴力关系。这些“关系”,其实也是在实体的框架内被思考的,因而也是一种抽象,且大多情况下直接就意味着实体间的相互否定。当然,也有诸如“同情”之类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也是间接的将心比心,即否定之否定。 现在我们总算搞明白了,为什么萨特说,他人是地狱;也搞明白了,为什么海德格尔指责萨特是颠倒过来的形而上学,让尼采来诊治的话,萨特沉迷于实体。“如果我们放弃了起作用的主体,也就放弃了受作用的客体。持续性、存在,既不寓于被称为主体的东西之中,也不寓于被称为客体的东西之中:它们是一些事件复合体,从其他复合体来看,它们表面上是持续存在的。”事件的复合体,即事件的复杂交织,被抽象为各类、各层次的实体和关系,我们再细思一下,这些“实体”究竟是什么。实体并不在于是“实的”或“虚的”,个别事物、关系、性质、普遍实体、神,这些实体,无非就是人所构建的各种“意义”,用《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话来说:人的共同想象。只是尤瓦尔·赫拉利仅仅注意到“虚的”实体,如谷歌、国家、人道主义等这些意义,而意义远非这些,事物本身同样是意义存在,意义本身体现为事物,人生活在万物之中,就是生活在意义空间中,柏拉图主义建构的世界,就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意义世界。 " "让尼采引导我们去切身感受生命的自然流动及其快乐。 1. 在尼采看来,西方哲学历经柏拉图主义的浸染,“真实的世界”受到怀疑颠倒,虚无主义乘虚而入。从此生命受到异化与淤阻,对生命之真实的肯定,变得难以令现代人理解。尼采基于自己的切肤之痛,毕生为人类寻求超善恶的“快乐的科学”,其宗旨就是:让生命自然而然地流动,并享受这种流动的快乐。 2. 为了展示尼采对生命与现实的关切及其当代意义,《生命的秩序》一书从真实的虚假世界何虚假的真实世界开始,以生活的真实流动结束,七大主题环环相扣;从最日常的经验与戏剧化的想象开始,导入严肃的哲学问题,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 3. 作者无意呈现一部“规范”的学术专著,全书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较贴切的例证,把尼采那些因我们自己“概念”太多,太过规范而显得晦涩的思想说清楚。让哲学面对真实的世界,恢复哲学家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