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

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
作者: 编者:邢建榕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5.30
折扣购买: 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
ISBN: 9787532644223

作者简介

邢建榕,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现任职于上海市档案馆。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员。著有《老上海珍档秘闻》、《车影行踪》、《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一九一九—一九三七》、《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等,主编有《陈光甫日记》、(《上海银行家书信集(一九一八—一九四九》)、《话说中国·正义的觉醒——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的中国故事》等,合译有《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另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

内容简介

“不、不,晚生才疏学浅,还望先生多多提携。 ” “好,老夫幸哉,收下你这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作 拜门弟子吧。”从此,康有为不时请徐悲鸿住进辛家 花园康宅,拿出珍藏的中外名画供徐悲鸿欣赏、借鉴 ,教授他书法,并鼓励他去日本考察新画风和新画派 。 刘海粟十七岁时,创办了上海美专。至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初,经常与一批画坛新秀在上海举办画展, 有时还展出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等大师的作品, 在沪上引起轰动。 康有为听说这些青年画家刻意求新,于西风东渐 中独树一帜,便于一九二二年早春的一天,信步跨人 举办画展的尚贤堂(今重庆南路南洋医院)。康有为逐 一欣赏每幅标新立异的油画,踱到刘海粟的作品《雷 峰夕照》面前,他脱口赞叹:“此画不同寻常,非怪 才不可为啊!” 第二天,刘海粟整束一新,前往愚园路一九二号 “游存庐”作客。 康有为笑声朗朗,搭着刘海粟的肩胛,走进花园 中野趣纷呈的大茅屋。刘海粟见屋内陈设着商周青铜 器、三代文物、南宋石佛、意大利石雕;一排排书柜 里装满线装书、精装本外文图书,顿生邀游艺术宫殿 之感。康有为请刘海粟一一欣赏他珍藏的欧洲名画。 随后,这对忘年交共进晚餐,作竟夜之谈。酒过 三巡,康有为脸膛绯红,呼地站起,激动地说:“海 粟,你的画阔厚雄奇,前程远大,我非收你做学生不 可!” 从此,刘海粟每星期五风雨无阻,去向康有为学 书法,康有为特意送刘海粟一本《万木草堂藏画目》 ,一部《书镜》,让他认真揣摩。晚年的刘海粟,还 常常观看康有为教他做对联时所写的例证,以及改动 的原稿手迹,饮水思源,不由得心潮激荡,难忘师恩 。 素有“当代王羲之”美誉的书法家王蘧常,曾与 康有为有过一段非凡的情谊。 一九二七年春节刚过,万木萧苏的大地,弥漫着 丝丝春的气息。老态龙钟的康有为,去拜访好友嘉兴 名士沈曾植,两位老人说说笑笑,走进书房去观赏名 家书画。但见一幅“章草”高挂墙上,龙飞凤舞,笔 力苍健,康有为细看落款,乃王蘧常也,便问沈曾植 :“此乃何人,书法竟如此精湛?” “书坛新秀,”沈曾植又拿出几件王蘧常的书法 ,笑着回答:“这几件各有千秋吧。”康有为见后爱 不释手,急着要见见这位年轻书法家。 时隔数日,沈曾植专门安排康、王在寓所见面。 康有为见王蘧常仪表堂堂,举止谦和,便称赞他一番 ,突然话锋一转:“你年纪轻轻,尚未婚娶吧?” “是的,”王蘧常轻轻作答,“晚生以事业为重 ,暂未考虑终身大事。” “那好,老夫自作主张了,”康有为兴奋地扶案 而起,向前一步道,“我有爱女同恢,尚待字闺中, 欲许配于你,不知意下如何?” “这……事关重大,晚生必须征求父母意见;何 况,先生英名盖世,我区区小辈,岂敢……”王蘧常 非常钦佩康有为的道德文章,但不愿高攀做他的女婿 ,遂婉言谢绝,康有为见王蘧常无此意,也就作罢。 一九八五年,康墓新落成之日,王蘧常满怀激情,撰 联一副,追记这段康有为礼贤寒士的往事: 万木风高,际海蟠天终不灭; 一言心许,镂肌铭骨感平生。 一九二七年三月八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七十大 寿,适逢北伐军东进之际,便于二十一日抵青岛,, 感到周身不适。三十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 未终席而腹巨痛,急回家请日本医生就诊,诊断为食 物中毒。次日黄昏猝死于“天游堂”居室,终年七十 岁。据康有为之女同环回忆:“康有为卒前挣扎痛苦 ,七窍都有血渍,当然是中毒的现象。不过所谓食物 中毒,可能是酒楼的食物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 斗争而牺牲的。” 一九八五年,青岛市政府拨款重修康墓。幸亏当 年红卫兵揪斗康有为遗骨时,市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 敬仰康有为的才学和对历史的贡献,于混乱中“窃” 走了他的半个头颅和几缕白发,以及墓碑等,由博物 馆珍藏至今,后葬于浮山之阳。十月二十七日,青岛 市各界隆重举行康有为迁葬暨墓碑揭幕仪式。P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