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8.30
折扣购买: 经济增长之梯与大企业踏板
ISBN: 9787302523956
经济增长之梯与大企业踏板 随着中国发展阶段的转折和经济增速的放缓,如何判断未来增长态势、挖掘 增长潜力、争取稳健速度,就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 决策层,都已经比较广泛和比较充分地认识到,当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状态向 高收入状态攀爬的时候,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体系升级,是一条必由之路。 本章试图探讨,在这条道路上,在全球竞争环境中,企业营业规模以及营业规模 扩张背后的因素,有什么样的意味,以及这样的意味是否有政策含义。作为绪论, 本章的基本意图就是要揭示,如果把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看作攀登增长之梯, 那么,基于本土但又有全球竞争力的外向型大企业群体的生成与壮大,则是这把 梯子必不可少的踏板。否则,攀登增长之梯的进程难以成功完成。 一、从增长之门迈向增长之梯 经济增长是国家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但是,实现经济增长,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难度。许多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在较为贫穷的低收入阶段, 获得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度过这一阶段之后,经济增速就 会下滑,实现经济增长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一)进入增长之门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Clark,2007)把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称为马尔萨斯世界,他的研究发现,即 使在英格兰这个被认为在中世纪已经达到较高生活水平的地区,在18 世纪之前, 实际工资曲线基本上是平坦的,而在工业革命以后,工资水平持续明显上升, 才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两千年里,总体而言,这个星球上的 人们生活水平几乎没有实质性提高,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为自己和家人的温饱而 辛勤劳作。麦迪森(2003)的研究表明,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百年里,中国的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几乎是停滞的,西欧的人均GDP在11世纪前还有 所下降,此后一直到工业革命前,其增速也是缓慢的,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均 GDP总体上呈现陡峭上升趋势,富裕国家和其他国家在经济增速方面出现明显 分野。彭慕兰(2016)也描述了类似现象,并将其称为“大分流”。而中国近代 以来的历史,特别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更是清晰地将经济增长与人 民生活水平、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达到中等收入状态,只不过是迈入增长之门,而从中等收入发展为高收入国家,特别是从上中等收入(upper-middle income)发展为高收入国家,则相当于攀登增长之梯,因为这一时段的经济增长相对而言更加困难。从微观基础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可以发现,在进入增长之门的过程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设立和兴旺,对于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强大推动作用,而在攀爬增长之梯的过程中,外向竞争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大企业,才是“关键少数”,它们是增长之梯不可或缺的“踏板”。改革四十年来,中国企业群体中涌现了一批外向型竞争性大企业,它们不但规模扩张更快,而且生产率提升速度更高,并且在升级转型、产品质量提高和全球贸易等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可以说,它们正在或者有望成为中国增长之梯的踏板企业。无论是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出口企业样本、上市公司样本和一些典型地区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这些企业的存在和继续发展,使得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充满巨大希望。但是,也不能过于乐观。不少这样的企业,即使算得上踏板,其稳固牢靠程度还不够高,例如,出口产品质量还高度依赖中间品进口,国内供应链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还不够,价值链升级和质量升级还存在不少问题,生产率持续提升并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还非常崎岖和艰辛。还有,一些企业依靠政府扶持得以壮大,一些国企依靠行政捏合手段或占有大量资源而不断做大,这些都是面临的问题。此外,当前的全球贸易、全球治理陷入了巨大纷争之中,使得中国企业,特别是已有和潜在的踏板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能否继续融入全球市场和全球产业体系、创新体系,面临严重不确定性。这是严峻的挑战。只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得到正确应对,才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有更好的前景。 本书内容新颖、独特,目前图书市场暂无同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