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年

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年
作者: 蔡澜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3.70
折扣购买: 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年
ISBN: 9787573602220

作者简介

蔡 澜 1941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从小住在戏院楼上,自小受电影熏陶。父蔡文玄先生,战争年代移居南洋,以诗人著称;母洪芳娉女士,小学校长。蔡澜14岁在《南洋商报》发表第一篇文章,16岁离开新加坡,到日本留学专攻电影,并在日本为邵氏电影工作,之后在美国、韩国、印度、尼泊尔各地流浪。1963年,22岁的蔡澜定居香港,任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经理,十多年后任嘉禾电影公司副总裁,曾监制一系列成龙的电影。

内容简介

邵氏片场 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张照片,心情真的可以用百感交集来形容。照片上是邵氏影城的主要建筑,建筑外墙像一个老去的巨星剥脱了妆容。如果邵逸夫先生看到了,怕也会像西洋人形容的那样,“在坟中翻个身”吧。 因家族关系,我从小就认识邵先生,后来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他,在他身边做事至少有三十年。关于这个“邵氏电影皇朝”,我有讲不完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和金庸先生夫妇乘车在意大利旅行,为了解闷,我就跟他们俩聊起邵先生的事,不知不觉谈了好几天,他们俩听得津津有味。我知道,我所说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并没有保留,但在此前,对外我从未公开过。 现如今,故事中的各个人物走得七七八八了,我的记忆也大不如前,是时候把还记得的事写下来了。我自然不必有什么顾虑,反正都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没有添油加醋。说到底,事实是最有趣的,这段历史如果不被记录下来,将会被永远地埋葬。 说回到照片中的那座建筑。在那段光辉的日子中,在大门的侧边路上常常泊着多辆汽车:有邵逸夫先生的劳斯莱斯,有小生们各种型号的跑车,有女明星的奔驰。另有多辆福士九人座小巴士,这是来往于清水湾和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非常流行。这种小巴士票价便宜,载人多,虽然缺少冷气,但也从来没有听人抱怨过。 门口是接待处,有位电话接线生守着,对面有一排沙发用来给来访者稍做等待。二楼就是邵逸夫先生的办公室。他在其家族的同辈中排行第六,我通常称呼他“六先生”。我不肯像别人那样叫他“六叔”。非亲非故,何必谄媚? 1.香港影视界泰斗、娱乐业大亨、TVB创办人、慈善家……邵逸夫在娱乐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就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他为慈善事业上所做的努力更是功德无量。蔡澜先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带你走近传奇大亨的光影人生。 2.蔡澜和“邵氏”有过三十年的宾主关系,跟他口中的“六先生”邵逸夫识于微时,书中所写皆为亲身经历,绝非花边新闻。 3.人物的描述真实,不同于一般的吹捧传记,串起一幅名人网络图,带读者了解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读来酣畅淋漓。 4.蔡澜先生讲述其与邵逸夫、成龙、郑佩佩等鲜为人知的电影往事。重温TVB经典影视剧,寻找心中美好的港剧回忆。 5.一部极具纪念与收藏价值的“纪录片”,封面专色印刷,内文附以彩插,图文并茂,让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读此书像看一部从未看过的纪录片,极具纪念及收藏价值。 6.倾心附赠蔡澜先生宣纸书法作品和影视风格书签,更有个性亲笔印签随机掉落,品赏、珍藏、馈赠,绝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