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五千年最美古诗词(用最短的时间最深入地了解五千年最美古诗词)
作者简介
诸葛文,知名推理益智类图书作家,专注于少儿智力开发领域研究,帮助广大青少年开发智力,锻炼思维能力,著有多本畅销书。《福尔摩斯侦探书》一书占据科普类前10名,累计发行10万册,《最强大脑训练课:越玩越好玩的365个逻辑推理游戏》一书长居当当排行榜前列。
内容简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 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 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 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 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 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 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 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 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 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伊 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 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 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赏析】 他是一个征人,他随军东征已经很 久了,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他终于 踏上了回乡的路。他现在的情绪是从新 婚不久后开始的,在新婚的喜悦还没有 散去时,戍边的命令已经到了,他的征 途就开始了。如今就要回到家乡,能够 生还的喜悦,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事的 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一直在他 的胸膛里酝酿。 就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 的家乡,他兴奋地想着自己不再从事征 战,更庆幸的是自己仍然活着。同去的 战友,多半已经埋骨沙场。阴郁的情绪 一闪而逝,将要回到家乡的兴奋冲淡了 它。 三年以后的今天,家乡还是曾经记 忆中的那个家乡吗?家园应该已经荒 芜了,无人修剪的瓜蒌爬到房檐上结 子,土鳖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 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 飞去。但这都无所谓,无论如何那是 他的家,而他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家 而已。 他又想起了他的妻子,曾经美丽而 年轻的妻子。他能够想象得出来,他的 妻子操劳的样子,也能够想象她为思念 他而叹息。往事不堪回首,一回首便 如泉水般涌上来。妻子现在的模样他只 能想象,三年前她的容貌他始终铭记在 心。那天有黄莺在枝头报喜,他用白马 把她接过门。他记得婚礼的仪式特别复 杂,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疲累。雨水落 在他的脸上,他看了看前方,眼看这就 快到家了,真是“近乡情更怯”啊! 只希望不再有战争,一家人不会再分 离…… 【拓展】 唐代王昌龄作有《闺怨》,从女子 的角度描写了这种新婚不久,丈夫就远 去戍边所带来的离别之苦,以及后悔之 情。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 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 你到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 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 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 你到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 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 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总也 不敢告诉别人。 【赏析】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 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桓叔好施德, 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 归焉”。七年后,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 昭侯,欲迎立桓叔。我们的故事就是从 这里开始的。 作者是一位参与者,他身处桓叔的 队伍当中,桓叔能否成功,对他也有不 小的影响。他还是一位旁观者,处于事 件之外的人总是看不了那么真切,处于 事件中心的人却又看不清自己,处于事 件边缘的作者便有了这次旁观的机会。 晋国的政局和形势,就像激扬的河 水一样,曲折而动荡,每个人想到这里 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求解决的方 法。有些人没找到,有些人找到了。我 们的旁观者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的办 法,就是那位白衣衫红衣领的贤者,就 是桓叔,就跟随他来激浊扬清、稳定局 势吧! 全诗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的故 事还没有结束。 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 桓叔。桓叔抵挡不住,最终不得不退回 曲沃,潘父被杀。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桓叔的 孙子完成了其祖父未竟的事业,是为晋 武公。 有没有一种草不会枯黄?有没有一 种日子不必奔忙?有没有一种人不用出 征?而我只能往来经营走四方。 什么草不会黑腐?什么人活似鳏 夫?可悲啊,我等征夫,不被当人如尘 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 步。可悲啊,我等征夫,白天黑夜都忙 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 丛。役车高高,满载征人,在那大路 上疾驰。 【赏析】 这是一个关于征夫的故事,一个凄 凄惨惨、悲苦无奈的故事。 在那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他一直在 前行,走过旷野,走过丛林,趟过河水, 越过高山;看到草木枯黄、腐黑,看到 狐狸毛发蓬松,看到野兽惊慌而过。看 不到的,是这条路的尽头;走不到的, 是故园的门口,却仍要一直奔走,这实 在是最大的哀愁。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