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代代传”系列丛书:邓稼先的故事

“榜样代代传”系列丛书:邓稼先的故事
作者: 编者:李建臣|责编:王叶
出版社: 远方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4.60
折扣购买: “榜样代代传”系列丛书:邓稼先的故事
ISBN: 978755551824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学科学才能救中 国 ◇虎父无犬子◇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 出生于安徽怀宁东北的大龙 山下白麟坂镇的铁砚山房。 这座老宅的建造者,是邓稼 先的六世祖邓石如。邓石如 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书法家、 篆刻大师,他的书法以楷、 草、隶、篆四体工整而著称 ,被誉为“国朝第一”。 邓稼先的祖父邓艺孙, 曾担任安徽教育司司长,在 安徽学界颇有名气。父亲邓 以蛰也是个有名的人物,他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和 美术史学家,擅长工笔山水 画,与同时代的著名美学家 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的美 誉。 邓以蛰早年进入安徽公 学,师从父亲邓艺孙及中国 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等 人,接受了许多革命思想。 15岁时,他东渡日本留学, 25岁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哲学和美学。回国后, 他被北京大学聘为哲学系教 授,后来又在厦门大学、清 华大学教过书。 邓以蛰还与鲁迅有过交 往,在《鲁迅全集》中就有 他和鲁迅的谈话记录。在这 期间,邓以蛰在《晨报》《 新青年》等进步报刊上发表 了许多见解独到、文笔奔放 的文章,给学术界、思想界 乃至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 之风。 邓以蛰与妻子一共育有5 个子女,长女不幸夭折,剩 下的分别是女儿邓仲先、邓 茂先和儿子邓稼先、邓槜先 。 《说文》中说:“稼,禾 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 邓以蛰给邓稼先取这个名字 ,是希望他“根植、秀实和 成熟于中华大地,成为造福 民众的沧海之一粟”。 邓稼先刚满8个月的时候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邓以蛰 将妻子儿女接到了北京,住 在北京丰盛胡同北沟沿甲12 号。在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 院子里,邓稼先度过了他的 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 忆。 1929年,5岁的邓稼先背 着小书包,在大姐邓仲先的 带领下,高高兴兴地走进了 武定侯小学。 父亲邓以蛰知识渊博, 又留过学,自有一番教育理 念。他对邓稼先的学习抓得 很严,不仅要求他熟读四书 五经,还让他阅读世界名著 ,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7岁时,读了俄国 作家屠格涅夫的《爱之路》 ,其中小鸟和猎人的故事, 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强烈 的冲击。故事中,一只美丽 的小鸟被猎人捉住,关进竹 笼里。小鸟失去了自由,不 吃也不喝,它奋力朝着笼壁 冲撞,一下,两下,三下… …整整撞击了一天。晚上, 猎人察看笼中的小鸟时,眼 前的景象使他惊呆了:竹笼 被撞破,鸟儿满身血渍,躺 在竹笼外的地上。那只美丽 的小鸟为了争得一片蓝天, 不顾一切地与禁锢它的竹笼 对抗,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 命。 读完这篇作品,邓稼先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 了父亲多次对自己讲过的话 :“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 体验到其他生命的存在,与 其他生命共存共荣。”他被 小鸟不畏险阻、宁死不屈的 精神深深折服了。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邓 以蛰言行如一,在侵华日军 占领北平后,他仍然挺直腰 杆做人,捍卫自己的民族尊 严。 1937年9月,邓以蛰的一 个朋友投靠了日伪政府,通 过领取日伪的薪饷,过上了 相对优裕的生活。在邓以蛰 看来,这个朋友也是为了养 家糊口,不得已而为之,于 是就宽容了对方的做法。没 想到有一天,这个人夹着伪 政府的公文包来到邓家做说 客,这让邓以蛰颇为愤怒。 当时邓稼先正在家里复 习功课,那人进屋不久,他 突然听见父亲强打精神,大 声质问道:“你是干什么来 的?身为中国人,你怎能做 出这种勾当?你出去,这里 不再欢迎你!”那人理屈词 穷,只得夹着公文包灰溜溜 地离开了。 这是邓稼先第一次见父 亲发这么大的火,他心里既 害怕又心疼,便小心地走上 前去问道:“爸爸,身体要 紧,为什么这样不高兴?” 邓以蛰余怒未消,大声说道 :“真是个不知羞耻的东西 !他竟然想说服我到伪政府 去做事。这种人拿了人家的 钱,就给人家当走狗,忘了 自己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喝的是黄河的水,列祖列 宗的脸、读书人的脸都被他 丢尽了!” 父亲的学识和修为,深 刻地影响了邓稼先的一生。 他曾深情地回忆父亲: “父亲为人正直真诚,谦 和朴实,性格温和宁静,专 心做学问,多年深入书画领 域进行研究工作,为中国书 画艺术理论的建设贡献了毕 生的心血,在鉴赏中国古字 画方面被社会公认为专家。 他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分辨 鉴赏古字画真迹,指出其特 点,不怕麻烦地将家中藏画 悬挂起来,一一指给学生看 ,并做详尽的讲解……父亲 一生追求美的精神境界……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