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述理论研究(精)

小说叙述理论研究(精)
作者: 谭光辉|责编:迟剑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小说叙述理论研究(精)
ISBN: 9787100176002

作者简介

谭光辉,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符号学与叙述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百年流行小说:1900—2010》,主编《中国现当代小说文本细读》。在《中国比较文学》《国际新闻界》《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内容简介

从理论上讲,所有虚构叙述的叙述者,必然被理解为全知的,不然读者不可能相信他能告诉我们任何实在世界之外的故事。所有纪实叙述的叙述者,必然被理解为限知的,不然该叙述者就不可能被还原为一个实在世界的人格,我们就不可能相信这个叙述的纪实体裁。所以,虚构叙述的叙述者必须被理解为虚构;纪实叙述的叙述者必须被理解为实在。虚构的叙述者全知,实在的叙述者限知。帕斯卡尔?博尼策(Pascal Bonitzer)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左右摇摆。他引述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例子之后得出结论:“从这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区分讲故事的人(全知的人)与叙述者(他只知道一部分事实)。”他大概是弄反了,讲故事的人在实在世界,而实在世界没有人能够是全知的;叙述者在虚构世界,他可以被理解为全知的。问题也许出在概念理解上,他说的“讲故事的人”大概才是真正的叙述者,而他说的“叙述者”大概就是那个伪装在作纪实叙述的“傀儡叙述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叙述是无人称的,无论证的,它仅依据想象者的法则和全能者的奇思。”看来最终他还是又回到了正题。综上,虚构叙述采用限知视角,目的是伪装成纪实叙述的体裁,增强虚构叙述的真实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虚构叙述只能借用人物的感官。这种情况在各种人称的叙述中都可能发生。 叙述学理论体系中国化的新尝试,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叙述学读物。 从我们阅读的文学文本到欣赏的影视文本,我们皆可找到叙述学理论的影子。叙述学的术语,如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二次叙述、隐含作者等,我们接触不多,却并不陌生。《小说叙述理论研究》,既是一本前沿的叙述学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融众多小说作品与理论深度于一体的通识读物;既可以助推我们阅读小说的新发现,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影视文本等叙事文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