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鬼谷子
ISBN: 9787553819594
陈蒲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古汉语研究会会长。致力于中国文化、古代汉语、中外寓言研究与教学,有著作70多种。
第一部分 《鬼谷子》注译导读 《鬼谷子》卷上 捭阖第一 [题解] 战国时代是一个“逞干戈,尚游说”的时代。战场上的军事家与外交场上的纵横家,都非常活跃,决定着国家的安危。纵横家在诸侯各国之间游说,或者主张合纵(以苏秦为代表),即东方六国纵向联合,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或者主张连横(以张仪为代表),即以秦国为核心,分别跟六国结盟,各个击破。纵横家们被人们称为“捭阖纵横之士”,他们主要的游说手段就是捭阖之术。《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著作,所以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捭阖”。“捭”(bai 败),是打开的意思;“阖”(he合)是闭合的意思。所谓“捭阖”,从游说的角度看,“捭”就是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并引发对方说出意见;“阖”就是保持沉默,让对方先说出他的意见。推而广之,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进行游说,诱导对方,求同存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了解人才,使用人才。道藏本及《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1.1粤若稽古[1],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2]。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3],知存亡之门戶,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4]。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5]。变化无穷,各有所归[6]: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7]。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8]。 1.1注释:[1]粤若:发语词(语首助词),无具体词义。稽:考察。此四字是模仿《尚书·尧典》的开头。 [2]圣人:道德、智慧杰出的人物。众生:普通民众。先:先觉者,引导者。道藏本注:“若,顺;稽,考。圣人在天地之间观人设教,必顺考古道而为之。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按:道藏本的注解,过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萧梁时代的陶弘景所作,称之为“陶注”。我们认为,它实际上是唐朝尹知章所作(见本书考证)。 [3]阴阳:古代哲学观念,代表世界对立而统一的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万事万物。阳象征雄性、刚健、热烈、积极,阴象征阴性、柔顺、冷静、消极。 命物:为万物命名,辨别万物,役使万物。 道藏本注:“阳开以生物,阴合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 [4]门户:途径,道理。 筹策:计算,洞察。 万类:万物。 达:通晓。眹:征兆。《道藏》本作“眹”,《四库全书》本作“朕”,两字形近,且可通用。 守司:掌握,运用。道藏本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5]道:规律,手段,方法。 一:同一。道藏本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6]所归:归宿,归属,表现。道藏本注:“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而,有条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7]或:有的。弛:松弛,放松。张:拉紧。道藏本注:“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8]一:专一,自始至终。度权量能:审查、估量对方的权谋与能力。“度”,《四库全书》作“广”。校:考察测定。伎巧:即技巧。道藏本注:“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之也。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度量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1.1译文:考察古代的历史便可知道,圣人在天地之间是普通民众的引导者。他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变化来为万物命名,掌握万物的规律。他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洞察万物的始终,领悟人们的心理,发现变化的征兆,从而能掌握住关键。所以,圣人在普天之下,从古到今,都遵守同一的大道。然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各有不同的归宿。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掌握住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技艺的短长。 1.2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1]。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2]。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3]。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4];阖而捭之,以求其利[5]。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6]。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7]。离合有守,先从其志[8]。 1.2注释:[1]贤: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不肖:不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仁:慈爱。义:适宜,讲究原则。一本无“仁义”二字。俞樾《读书余录》(后人辑录入《诸子平议补录》)认为,“仁义”是衍文。差:差别,等级。道藏本注:“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 [2]无为:道家哲学概念,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变化。《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牧:看守,管理。道藏本注:“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3]有无:指才能的有无。 实虚:指表现的真假。 见:表现出来。 志意:志向与思想。“以其实虚”,俞樾《读书余录》认为,“以”通“与”。一本作“与其实虚”。道藏本注:“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4]微排:试探性地反驳。反:反复阐述。 指:旨意,真实主张。道藏本注:“凡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情。” [5]阖:指对方闭口不说话。捭:使动用法,促使对方开口说话。利:指对方追求的利益、目标等。道藏本注:“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6]同其情:使双方思想相同。 异其诚:分辨出对方的诚意。道藏本注:“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7]可:赞同。原:探究、分析。“审明”,一本作“明审”。道藏本注:“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8]离:乖离,不相合。从其志:掌握对方的思想。从:跟从,掌握。道藏本注:“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 1.2译文:贤能和不贤,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慈爱与坚持原则,是有差别的,应该区别对待。有的要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绝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以轻贱,有的可以推崇。要顺应自然之道对待他们。当要重用某人时,便要周详地判断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真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好来发现他的志向、思想。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反复阐明自己的见解,从而探寻对方的真实情况,注重于了解到他的志向主张。如果对方闭口不说,要想法使他开口,以了解他追求什么利益。然后,或者开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示沉默,以进一步试探对方。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是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表示沉默,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对方赞同或者不赞同,一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意见乖离或者相合,有一个根本点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对方的思想。 1.3卽欲捭之,贵周;卽欲阖之,贵密[1]。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3]。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4];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5]。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6]。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7]。捭阖者,天地之道[8]。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9]。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10]。 1.3注释:[1]周:周详。 密:隐秘。道藏本注:“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 [2]微:微妙。 追:追随,相合。道藏本注:“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 [3]料其情: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道藏本注:“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4]权衡: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是测量轻重的工具。度数:标准。 为之虑:为对方谋划。道藏本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行也。” [5]中:符合。 自为之虑:为自己另作考虑。道藏本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 [6]纳:收藏不用。道藏本注:“谓中权衡出而用之,不中者纳而藏之。” [7]取:采取。 去:离开。道藏本注:“谓中权衡,出而用之;不中者,纳而藏之。” [8] 天地之道:自然的根本大道。道藏本注:“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故谓天地之道。” [9]变动阴阳:使阴阳发生变化。四时开闭:四季运行。化万物:使万物化育。道藏本注:“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谓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道藏本断句为:“以化万物纵横。” [10]纵横:交错,各种变化。忤:抵触,不相合。必由此:一定要遵循捭闔之道。道藏本注:“言捭闔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复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闔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俞樾《读书余录》云:“‘反出、反忤’四字,衍文也。此文当读至万物绝句。‘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复,必由此矣。’其文甚明。写者衍‘反出反忤’四字,陶氏遂于‘横’字绝句,‘反出’、‘反复’、‘反忤’并列为三义,虽曲为之说,不可通也。” 1.3译文:如果想开启发动,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不动,以隐密为贵,不可泄漏。周详和隐密的可贵,在于它的微妙,并与自然之道相合。开启发动,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闭合不动,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首先全部了解他对事物重要与否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并对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意见不符合要求,就要针对情况自己独立另行考虑。所以说,通过开启发动之后,对适合的计谋要拿出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收藏不用;通过闭合观察之后,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对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和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通过开启和闭合,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物化育生长。游说中的纵横变化,对道理的反复阐述,都必定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 1.4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1]。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2]。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3]。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4]。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5]。阴阳其和,终始其义[6]。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7]。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8]。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9]。 1.4注释:[1]大化:最根本的变化。豫:通“预”,预先。一本在“必豫审其变化”后,还有一句:“吉凶大命[系]焉。”道藏本注:“言事无开闔,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大化”的“大”字是衍文,他说:“‘大’字,衍文也。‘道之化’,‘说之变’,相对成文。注云:‘言事无开闔,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注中‘大’字,乃陶氏加以足句,正文本无‘大’字。犹‘言说’之‘言’,亦陶氏加以足句,正文本无‘言’字也。正文‘大’字即涉注文而衍。” [2]心:古人认为心是主管思维与精神的器官。道藏本注:“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3]志意:志向愿望。喜欲:爱好欲望。思虑:思索考虑。智谋:智慧谋略。道藏本注:“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由门户出入也。” [4]关、制:控制。道藏本注:“言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闔者,所以制其出入。” [5]默:沉默不说。道藏本注:“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 [6]和:和谐、平衡。 终始:开始与结束。 义:宜,适宜。道藏本注:“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 [7]尊荣:地位高而荣耀。显名:名声远扬。爱好:受到宠爱信任。道藏本注:“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8]弃损:被抛弃、被损害。“弃损”疑是“弃捐”之误,因为“弃捐”(抛弃)与“爱好”(宠信)是相对的。道藏本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 [9]诸言:各种言论。言善:谈论事情的好处、利益,从积极方面谈论。始其事:谋划事情的开端。言恶:谈论事情的坏处、危害,从消极方面谈论。 终其谋:结束谋略,结束谈论。道藏本注:“谓言说者,有于阴言之,有于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 1.4译文:开启与闭合,是自然之道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合变化的方法。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通过口这座门户说出来。所以,要用开启和闭合的变化来控制思想的表达。所谓“捭”,便是开启,便是说话,便是阳;所谓“阖”,便是闭合,便是沉默,便是阴。说话要阴阳协调,始终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得意,这便是“阳”,这便叫“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便是“阴”,这便叫“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做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从而使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做终,它从反面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 1.5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1]。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2]。以下求小,以高求大[3]。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5]。为小无内,为大无外[6]。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7]。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8]。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9]。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10]。阴阳相求,由捭阖也[11]。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12]。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13]。 1.5注释:[1]以阴阳试之: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道藏本注:“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2]阳:指性情阳刚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地位高的人。崇高:高大,指内容积极高远。 阴:指性情退缩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卑小:低小,指内容微小切近。道藏本注:“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者言,卑以引之。” [3]求:适应。下:即前文的“卑小”。小:指志向微小者。高:即前文的“崇高”。大:志向远大者。道藏本注:“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 [4]无所不可: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可以。道藏本注:“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百子全书》本,将注解混入正文。 [5]“可以”四句:《百子全书》本闕。人:普通人。家:具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国。天下:指周王朝统治的全中国。道藏本注:“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 [6]无内、无外:指可以无限地发挥。道藏本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7]益损:增加或减少。 去就:离开或走近。 倍:通“背”,背离。 反:通“返”,返回。 御:控制,主宰。道藏本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 [8]此六句讲阴阳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一本作:“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道藏本注:“此言上下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9]德相生:以道德相互感化。 形相成:以可见的表现相互帮助 [10]苞以德:以道德去包容。苞:通“包”。一本作“包”。 施以力:以力量去施行。道藏本注: “此言上以爵禄养下,下以股肱宣力。” [11]相求:互相追求,互相结合。道藏本注:“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12]说:游说。道藏本注:“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13]圆方:指不同的表现或手段。道藏本注:“天圆地方,上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事先。上下之道,由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 1.5译文: 开启和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跟性情阴柔,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言论来适应志向微小的人,用高昂的言论来适应志向远大的人。根据这个办法游说,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没有什么对象不可说服。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从小的方面入手,可以小得不能再小;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大得不能再大。增加或损害,离开或接近,背离或返回,都用阴阳开合之道来控制。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阳反复运动,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阳。凭阳气活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见的行动相互帮助成功。从阳的方面去追求阴,要用德行去包容对方;从阴的方面去接近阳,要尽力气去办事。阴阳相互追求,相互结合,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