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复原/心理创伤疗愈经典畅销丛书

创伤与复原/心理创伤疗愈经典畅销丛书
作者: (美)朱迪思·赫尔曼|译者:施宏达//陈文琪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创伤与复原/心理创伤疗愈经典畅销丛书
ISBN: 9787111507796

作者简介

朱迪思·赫尔曼(Judith Herman),美国顶级创伤与虐待专家,啥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临床教授,剑桥医院暴力受害者课程的培训主管。她也是位于马萨诸塞的妇女心理健康联盟的创立者。 赫尔曼于1996年获颁国际创伤应激研究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内容简介

第1章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要让创伤的事实得到大众的注意,需要有愿意相 信并保护受害者,还能让受害者与目击者联合起来的 社会背景。 心理创伤的研究有一段令人费解的历史——一种 间歇性的失忆现象,即会有一段积极探究的时期与一 段漠视遗忘的时期轮流交替着。这种现象在19世纪即 不断重复,类似的一些研究在刚开始从事后不久又忽 遭弃置,总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又重新被发现。 50或100年前的经典文件,内容读起来还像现代作品 一样新颖。虽然这个领域事实上有非常丰富而深厚的 传统,但总是会被周期性地遗忘,然后再周期性地捡 回来。 造成这种问歇性失忆现象的原因,并非由于研究 主题的流行风潮改变所致——虽然这是每个学术领域 的普遍现象。心理创伤的研究并没有因缺乏兴趣而式 微;相反地,这个主题所激起的争议是如此强烈,让 它不时地成为众人围剿的对象。心理创伤的研究不断 带领我们进入不可思议的领域,并让我们的一些基本 信念濒临崩溃。 面对人的脆弱性与劣根性 研究心理创伤,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人类在大自然 中的脆弱性,和存在人心中的劣根性。研究心理创伤 ,也意味着要忍受见证可怕事件的痛苦。如果事件是 大自然的灾难或不可抗拒的意外,目击者很容易就对 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但假如是人为的,目击者将会在 受害者与加害者问陷入矛盾的困境。而在此矛盾中绝 无可能保持中立,目击者势必被迫选边站。 通常会有强大的诱惑力让目击者选择站到加害者 一边。所有加害者要的是目击者什么事都不做,他们 诉诸一般人不想看到、听到、谈到恶事的人性弱点。 相反地,受害者要的是目击者分担痛苦,受害者寄望 于目击者的是行动、承诺和不遗忘。研究纳粹集中营 创伤患者的精神科医生利奥·艾丁格(LeoEitinger) ,描述了受害者和目击者间残酷的利害冲突:“战争 与受害者都是社会急于忘却的,任何痛苦与不快的事 都会被覆上遗忘的纱幕。我们看到两边的正面冲突: 一边是受害者,他们可能想忘却忘不了;另一边是所 有那些(带着强烈的、通常是不自觉的动机)极力要遗 忘也成功办到的第三者。这种对比……对两边而言通 常都是非常痛苦的。而最弱势的一方……在这场无声 且不平等的对话中,永远是输家。” 加害者为了逃避对罪行应负的责任,会尽其所能 促使大众忘记此事。保密和令受害者保持缄默是加害 者的第一道防线,一旦事迹败露,加害者就会开始攻 击受害者的可信度。如果加害者无法使受害者完全闭 嘴,那么他会想办法让受害者的话无人想听。为达此 目的,他会编造出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论点,从最 露骨的否认,到最诡辩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每一个 暴行之后,你可能都会听到意料中的相同辩解之词: 根本没有这种事,她(受害者)说谎,她太夸大了,这 一切都是她自找的;无论发生过什么事,现在该做的 是忘掉过去、迎向未来。加害者的权势愈大,定义对 他有利的所谓实情的特权也愈大,而他得胜的机会当 然也愈大。 如果目击者单独面对加害者,加害者的辩解常显 得无可反驳。缺少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目击者常会屈 服于改变立场的诱惑。有时就算受害者是社会上受人 爱戴或重要的人物,这种情形还是会发生。所有参战 过的军人,甚至连那些已被视为英雄的军人,都会沉 痛地控诉:没有人会想知道战争的真实景况。如果受 害者是那些原本就地位低下者(如妇女或小孩),她可 能会发现,其创伤事件的悲惨程度居然已超出社会所 愿意承认的范围。她的经历遂变得难以启齿了。 研究心理创伤永远要对付的问题,就是大众对受 害者的怀疑或者贬抑。综观这个领域的历史,总是激 烈地争论着:那些有创伤后症状的患者是否有资格受 到重视与医疗照顾,或根本是罪有应得;他们是否真 的被痛苦折磨,或只是诈病;他们的故事到底是真是 假,如果是假的,是纯属想象呢,还是恶意的杜撰? 纵使心理创伤的现象有大量的文献记录,争论的焦点 却始终围绕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这个现象是可信的吗 ?是真的吗? 不只是那些有创伤后症状的患者,就连这方面的 研究者之可信度也不断遭受质疑。临床医生如果对创 伤患者的故事聆听得太多太仔细,通常会引来同事狐 疑的眼光,好像这是一种传染病。研究者如果在这个 领域探究得太深人,以致超出传统认知的范围,通常 得到的待遇是学术上的孤立。 要让创伤的事实得到大众的注意,需要有意愿相 信并保护受害者、还能让受害者与目击者联合起来的 社会背景。对个别的受害者而言,这种社会背景指的 是与朋友、情人和家人的关系;对社会大众而言,这 种社会背景要靠争取弱势团体发言权的政治运动来创 造。 因此,对心理创伤的系统研究也需要倚靠政治运 动的支持。的确,这样的研究是否有可能进行或公开 讨论,本身就是个政治问题。战争创伤的研究之所以 具有正当性,是因为社会大众开始质疑为何要让年轻 男子牺牲在战场上;性与家庭生活创伤的研究之所以 具有正当性,是因为社会大众开始认识到女性与儿童 地位低下的事实。要提升这个领域的研究,就需得到 力量强大的政治运动之支持,并确立研究者与受害者 的同盟关系,一起对抗社会上否认和要求噤声的力量 。如果没有要求人权的强大政治运动,没有积极挺身 而出做见证的行动,此类研究将无可避免地会被压制 被遗忘所取代。压抑、解离和否认的现象不只存在于 社会的意识中,也存在于个人的意识里。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