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全译本)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 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 20 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首先强调女权主义的重要性 曾是弗洛伊德学生,后因观点不同而与之决裂 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并以此对自尊及其负面补偿的问题给予了解释 终其一生致力于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的工作 著有超过 300 种论文和书籍,涵盖儿童心理学、婚姻、教育以及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要义 译者 杨蔚 译者,自由撰稿人 “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特邀编辑及译者 已出版译作: 《乞力马扎罗的雪》 《太阳照常升起》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
内容简介
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事实上不过是一个神经官能 症患者的“狭小空间”的特殊案例而已。如果个体害 怕在广阔世界中面对爱的问题,则必然无法将自己从 神经官能症中成功解脱出来。如果他们将自己限定在 家庭小圈子里,那么发现其性欲对象也被限定在这个 范围内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由于不安全感作祟,他 们从来没有把目光放到最亲近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 们害怕无法像驾驭自己小圈子里的人一样驾驭其他人 。俄狄浦斯情结的患者大都是那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 ,他们被宠得以为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却又从来没 有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在家庭之外靠自己的努力赢得 喜欢和爱。即便在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仍旧离不开父 母。在爱情中他们要的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对象,而是 一个奴仆;而最忠心耿耿的奴仆无疑就是他们的父母 。我们大概可以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诱发俄狄浦斯情 结。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让他的母亲溺爱他,阻止 他对其他人产生兴趣,同时让他的父亲对他冷漠甚至 于无情。 所有的神经官能症的表征都体现出受限制的行为 。从口吃者的言语中我们能看到一种犹豫的态度。残 余的一点社会兴趣促使口吃者与其他人发生联系,但 自信心不足和对失败的畏惧又与他们的社会兴趣产生 冲突,因此他们在说话时总是犹犹豫豫的。在学校里 表现“迟钝”的儿童,年过三十却仍然没有工作的男 人或女人,逃避婚姻问题的人们,不断重复一个动作 的强迫症患者,总是疲倦到无法应对日间工作的失眠 者——所有这些人都显示出了一种自卑情结,正是它 妨碍了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上取得进展。有手淫、早 泄、阳痿和性倒错等性问题的人都表现出一种错误的 生活方法,他们接近异性时会有局促不适感。从中可 以看出与之相伴的优越感诉求——如果我们问:“为 什么会有这样力不从心的不适感呢?”唯一的答案只 能是:“因为他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太不切实际了。 ” 我们已经说过,自卑感本身并非异常。它是人类 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举例来说,只有当人们意 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未来进步的需要时,才可能促成科 学的进步;它是人类为谋求命运改变而努力的成果, 是更进一步了解宇宙世界并得以从容应对的结果。事 实上,在我看来,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 展起来的。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位外星访客来到我们 的星球,他一定有这样的感慨:“这些人类,建立起 了他们的团体和制度,竭尽全力保障他们的安全,修 起屋顶来避雨,做了衣服来保暖,铺好街道路面来让 行走更方便——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 的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确是地球上最弱 小的生物。我们没有狮子或大猩猩的力量,许多动物 都拥有比我们更好的天赋来单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有的动物会集结成群来弥补他们个体的弱小,但人类 所需要的合作比我们能在自然界任何其他地方看到的 都更多样、更根本。 人类的孩子尤其弱小,他们需要被保护照顾许多 年。既然所有人类在生命之初都曾一度是最年幼弱小 的生物,既然人类离开合作就只能彻底仰赖大自然的 慈悲而活,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没有学会合作的孩 子会陷入悲观和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中了。同样,我 们也能明白,为什么哪怕是最有合作能力的人,生活 也会不断地给他出难题。没有个体能感到自己已经抵 达了他们的终极优越目标,能够完全掌控他所身处的 周遭环境。生命太短暂,我们的身体太孱弱,生命的 三大问题总是在寻求更加丰富完美的解决方案。 P46-47 \"〇相信自己,超越自我,你比你想象的更优秀! 〇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家,分析人类潜在自卑,激励追求优越,超越自我 〇只要了解了自己,你就能超越限制,你远比你认知的自我厉害 〇大量实例举证,构建完整体系,对人们生活有实际作用和切实影响 〇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人类个体心理学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