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北去来辞
ISBN: 9787530222942
林白,生于广西北流。毕业于武汉大学,现居北京。著有长篇小说《北流》《北去来辞》《妇女闲聊录》《一个人的战争》等,另有中短篇小说《回廊之椅》《长江为何如此远》等,以及诗集《过程》《母熊》和散文集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奖、老舍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等。凭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小说家奖”,长篇小说《北去来辞》进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前十。部分作品有多种译本在海外出版。
《北去来辞》十年记
到今年,《北去来辞》单行本初版已有10年,若从《十月》杂志刊发起算,就已经11年了。
这十年间,我写作了更为纷繁复杂的《北流》,在十稿的反复修改中,我以为完全忘记了《北去来辞》,事实上,这本书中的人物与意绪仍在不经意中潜浮而至,它们进入了这下一本书,成为新作中难以彻底去除、似是而非的某些部分。
我是在意《北去来辞》的,我喜欢这部长篇,愿意它有机缘装整一新,再次出现在你面前。
是为记。
(2023年5月11日于北流的暴雨中)
十年前的创作谈
《北去来辞》出版近六个月了,我正在渐渐把它忘掉,在完全忘掉之前,我还要说点什么呢?我并不喜欢对作品进行自我阐释,关于作品的初衷、主题、思想之类,我觉得这种自己的阐述会限制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创作谈是我感到为难的一类文章。只有在很少的时候,我觉得似乎要说上那么几句——关于时代、历史、世界、自我、人性、欲望,城市和乡村……但忽然又感到,那要说的一切已经在书里了,这样一想,不如就算了吧。
希望我的书和读者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所谓“诗性”,我认为绝不是“诗情画意”之类,而是,在感知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充满歧义的可能。
个人经验是这部书中至为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除了我把自己的个人经验给予书中的人物,同时也必须为书中的人物找到属于他们的个人经验。
个人经验是一种实感经验。“实感经验”这个词汇来自复旦大学张新颖和刘志荣的一本书,我十分喜欢,实感——具体、鲜活、生动、丰富,不可以被理论、观念所充分涵纳,在虚构性和创造性作品中,它给作品带来不可化约的品质,从而使我们不至于沦为观念的传声筒。充沛的感性体验(而不是某种“高于生活”的理论)是我多年来不竭的源泉,在《北去来辞》写作的漫漫长途中,我再一次凭借着它,前所未有地,写出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百感交集。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物,如此深长的时间来到我的笔下,我也从来没有如此感到自身和人物的局限。我的笔记本写满了六个,还不包括只写了半本的那另外两个。我不断地增添内容,同时谨慎地删去一些篇章。我还神经质地一再给这部长篇以新的命名,但每次命名又都觉得不甚满意。定稿最终删掉了许多——有十几万字被废弃了;书名也从在《十月》发表时的《北往》变成了《北去来辞》。虽然有的朋友不喜欢现在这个题目,但我一意孤行。三年来我有时坚定,有时犹疑、徘徊,但始终感到内心还是满溢的。
我竭尽所能,要让海红们突破她与现实的疏离感,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与世界的真切联系,若非如此,人的存在怎能够真确?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与他者、与世界才能共存。真希望一直走在一条辽远的漫漫长途上,做一个与天地万物风雨同行的人。
世界到底广阔,除了人类社会,还有大自然,以及深远处的宇宙。对于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常常心怀忧虑。不过,一个90后的女孩对我说:如果人类被自己折腾灭绝了,那说明这个文明已经腐朽,就让它灭绝好了,肯定会有新的文明诞生。
写完《北去来辞》,感到自己身上出现了一个更有热情的写作者,感到有一处源泉正在被自己撬开。
(2013年旧文,2023年5月11日改于暴雨中的北流)
☆林白代表作十周年纪念版(精装双封装帧 精致烫漆工艺)
☆从悬崖到旷野 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必须不停地走,不停地淬炼血和泪,她们才能在时代的大风疾雨里享受不舒适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