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5.34
折扣购买: 有闲阶级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ISBN: 9787224087185
赵伯英,山东人,国际政治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从事语言文化和国际政治的教学与研究。
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有闲阶级的出现与所有制的开始是并行的。情 况必然如此,因为这两种制度是同一套经济力量的产物。在其发展的最初 阶段,它们不过是社会结构中同样的一般事实的不同方面。 正是作为社会结构的要素,即惯常的事实,有闲阶级和所有权成为这 里关注的问题。一贯忽视生产工作这一事实不会造就有闲阶级;使用和消 费这一机械事实也不会构成所有权。因此,这项研究与懒散习性的起源无 关,也同占有个人消费物品的起源无关。这里研究的要点一方面是传统有 闲阶级的起源和本质,另一方面是作为传统权利或公平要求的个人所有权 的发端。 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的区别产生于初期的分化,即低级野蛮阶段 发生的男女之间的分工。同样,所有权的最初形态是社会中健壮男人对女 人的所有权。这些事实可以用更简略的词语来表述,如果说那就是女人为 男人所有,更切合野蛮社会生活理论的含义。 在占有女人的习俗出现之前,无疑有某些占有有用物品的现象。现存 的古老社会里没有占有女人的习俗,就是这一观点的证据。在所有的社会 里,社会成员,不论男女,都经常占有各种有用物品供个人使用,但是占 有和消费这些物品的人,并不认为这些物品是为自己所有的。他们习惯性 地占有和消费某些琐碎的个人物品,并没有引起所有权问题,也就是说, 没有引起有关外在物品的传统公平权利的问题。 在较低级的野蛮文化阶段,对女人的所有权显然是随着掠夺女性俘虏 而出现的。掠夺并占有妇女的最初原因似乎在于以妇女作为战利品的实用 性。这种从敌人处掠夺妇女作为战利品的做法,造成了一种“所有制婚姻 ”,产生了以男性为首的家庭。此后,奴役的范围逐渐扩大,除了妇女之 外还包括其他俘虏和下等人,而且所有制婚姻也逐渐扩展到从敌方掠夺的 妇女之外的其他妇女。因此,在掠夺生活的情况下进行竞争的结果,一方 面是造成了一种基于强迫的婚姻形式,另一方面是造成了所有权的习俗。 这两种制度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无法区别的,二者都起因于成功男人的欲 望,也就是展示其抢占行为的某种持久成果,从而证明他们的威力。二者 也助长了一切掠夺社会里普遍存在的统治欲望。所有权概念从对妇女的占 有扩展到对妇女劳动成果的占有,于是也就出现了占有人和物的所有权。 一种系统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在文化发展的最近阶段 ,尽管消费品的适用性已成为其价值中最突出的要素,但是财富仍然是所 有者的优越力量的有力证明,这一功用绝对没有丧失。 凡是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地方,即便是处于稍欠发达的形态,经济过 程中都带有人与人之间争夺物品占有权的特征。在经济理论中,尤其是在 那些毫不迟疑地坚持现代版古典经济学说的经济学家中,通常认为这种争 夺财富的斗争实质上是一种生存竞争。在效率较低的初期生产阶段时,其 性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在“天物匮乏”的各个事例中,其性质 也是如此:境况非常严峻,只能为社会提供贫乏的生活条件,人们只有以 顽强不懈的努力来获取生活资料。但是在一切日益进步的社会里,当今在 技术发展上取得的进步已超越了这个初期阶段。目前生产效率已达到这样 的高度,为参与生产过程的人们提供了显然超过勉强生活的物资。于是, 经济理论通常把这种新的生产基础上对财富的进一步竞争说成是为增加生 活舒适用品的竞争,主要是为提高由商品消费提供的物质享受而进行的竞 争。 人们通常认为,获得和积累物品的目的在于消费所积累的物品,不管 是由物品的所有者直接消费,还是由附属于他的家人来消费——就这一目 的而言,后者在理论上等同于物品的所有者。人们至少认为,从经济上看 ,这是取得物品的合理目的;理论上所要考虑的也只是这一点。这种消费 当然可以认为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即满足他的物质享受——或 者是为了满足他的所谓更高层次的需要,即满足精神、审美、智识等方面 的需要;后一类需要是通过对物品的消费间接满足的,其方式是所有的经 济学研究者都熟知的。 但是,只有撇开其简单的意义,从一种迥然不同的意义上来考虑,才 可以说商品的消费引起了不断进行积累的刺激。促成所有权的根本动机是 竞争,而且在其所引起的所有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中,在这种所有权制度 涉及的一切社会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同样的竞争动机依然活跃地存在。占 有财富就博得荣誉,这是一个引起嫉妒的特征。关于物品的消费,关于获 得财富的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动机,尤其是关于积累财富的任何动机,可 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一点更有说服力了。 当然不应忽视这种情况:在几乎一切物品都是私有财产的社会里,对 于比较贫穷的社会成员来说,谋生的必要总是一个强有力的而且始终存在 的动机。一些阶级的成员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几乎 没有什么财物,一般也没有什么积蓄。对于这些人来说,维持生活和增进 物质享受的需要,也许一时成为取得财物的主要动机。但是从下面的讨论 来看,甚至就这些贫困阶级而言,他们的物质需要的动机也不像人们有时 所设想的那样居于确定无疑的主导地位。从另一方面来说,有些社会成员 和阶级主要关注财富的积累,维持生计或增进物质享受的动机从来没有发 挥很大的作用。所有权开始出现并且发展成为人类的一种制度,所依据的 要素与维持最低生活无关。主要动机从一开始就是那种涉及财富的嫉妒性 区别;在后来的发展阶段,除了一时的或例外的情况,没有其他的动机抢 占过它的首要地位。 财产最初就是一些掠夺物,也就是通过成功的袭击而获得的战利品。 只要一个群体已经分离,只要它与别的敌对群体还有密切接触,所拥有的 物品或人员的功用主要在于占有者和受到劫掠的敌人之间的嫉妒性对比。 至于区别个人利益和个人所属群体的利益的习惯,显然是后来形成的。在 一个群体内,无疑早就存在嫉妒性对比,即战利品的拥有者和不那么成功 的邻居之间的对比,成为所有物的功用的一个要素,尽管最初这并不是其 价值的第一要素。一个男人的威力仍然首先是一个群体的威力,战利品的 占有者认为自己首先是群体荣誉的维护者。在后来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别 是涉及战争的荣誉时,也可以看到这种从群体的观点来评价抢占行为的态 度。 但是,个人所有权的习俗一开始巩固,在进行私有财产赖以存在的嫉 妒性对比时,人们所持的观点也就开始发生变化。实际上,一种变化不过 是另一种变化的反映。所有权的最初阶段,即以直接掠夺和抢占来获取物 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私有财产(奴隶)为基础形成初期生产组织的后续阶 段。游牧部落发展成为基本上自给自足的产业社会。财产的价值与其说是 作为成功劫掠的证明,不如说是用来证明财产所有者相对于同一社会里其 他人的优势。现在,嫉妒性对比主要成为所有者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对比。 财产仍然具有战利品的性质,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在按照游牧生活的准 和平方式进行的所有权竞赛中,财产日益成为群体成员获得的战利品。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