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作者简介
葛凤,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一级主任科员,聊城市史志专家。从事党史史志研究工作多年,主要参与志鉴编纂及党史研究工作,在《聊城地区志》《聊城年鉴》等多部志鉴编纂中担任主编及编辑,主编的《聊城年鉴》多次在山东省及聊城市获奖。在党史史志研究方面,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家方志馆研究》《上海地方志》《山东史志》等史志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及全国年鉴研讨会。
内容简介
青铜神树——《山海经》预言被验证了吗 青铜神树,商代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86 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2002年1月,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文物溯源 1986年10月,残破的青铜神树被运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由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带队修复。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次的修复工作竟然花了整整10年时间。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青铜神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人们终于得见青铜神树的真颜。 说到青铜神树,就不得不提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三星堆”因其有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而得名,亦有“三星伴月”之美誉。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除了这句让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外,李白还有一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涉及了两个人名——蚕丛和鱼凫。相传,蚕丛和鱼凫分别为建立古蜀国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君王,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此二位君王的 相关史料已经遗失,无法考证。不过,从两人的名字中,我们也能探知一二。蚕丛应是一位善于养蚕的君主,而鱼凫原指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由此可猜测,鱼凫应是教会了古蜀国先民渔猎技术。 相传,蜀地的开国君王蚕丛天生纵目,他教会了古蜀国先民养殖桑蚕,并提取蚕丝制成了衣物。在三星堆遗址中,恰恰出土了很多造型怪异的青铜面具,这些面具或大或小,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 便是两耳硕大,双目突出,好似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一般的神通。相关专家推测,这些造型怪异的青铜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国先民为了纪 念已故的建国君王而铸造。那时既没有画像也 没有照片,人们只能从口耳相传中得知先帝仪容,工匠在表现形式上略有夸大也在情理之中。 神树之上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不止一尊,但保存最完整,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一号青铜 神树了。这尊神树通高3.96 米,由基座和主体 两部分组成,树顶部分目前还未被发掘,不过按照整体器型分布以及器物美感分析,完整体的青铜神树的高度将会达到5米。 一号青铜神树的基座呈标准的圆形,上有如树根般的三足,与基座相连,使青铜神树具有极佳的平衡性,除非外力过大,否则几米高 的神树可屹立不倒。神树的枝干笔直,套入三层树枝,每层又有三根枝条,通体共九根,器 型精美别致,如真正的树木般柔美飘絮,自带垂感;枝条中部延伸出来的短枝更是精益求精, 上有镂空圈纹和精美的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望天的飞鸟,枝头点缀着包裹在叶子中的桃形果实,一条腾龙自上而下倒垂于神树一侧,仿若自九天降世,却与神树浑然天成,毫不违和。每当人们观赏神树时,都会感叹古人的冶炼工 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竟然能够将底座、枝干、铸龙三者完美融合到一起。这座神树全树采用分段式锻造方法,同时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多种当时最 先进的工艺。哪怕经历几千载岁月摧残,依旧 浑然天成,令人震撼。 2021年12月,考古专家在七号坑发现了青铜神树的残件,就目前的观察判断,可能与1986年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匹配。如果“跨坑 拼接”完美实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会不会是最后一只飞鸟,傲立在树顶的云枝上呢? 神秘的古蜀文化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文明早期,古蜀国先民 信奉神灵,敬畏天地,这点在青铜神树的设计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段话的意思是,黑齿国的下面是汤谷,汤谷中生长着一棵扶桑树,那里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而在黑齿国北面的水中有一棵大树,九个太阳居住在下面的树枝上,剩下的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树枝上。 其实,这里的扶桑树指代的就是青铜神树,神树枝头九只昂首向天的飞鸟,则是指中华神话中的金乌,这种金乌即太阳的化身。后羿射日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事实上,被后羿射落的并非太阳,而是这种金乌鸟。 青铜神树看上去只是一件气势宏伟端庄、造型精巧别致的青铜器,但在其内里,却承载着古蜀国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地之阔,踏脚可及,但天之高,手不可触也,那高悬的烈日、漫天的星辰,是古蜀国先民渴望触及的寄托。于是,青铜神树应运而生,表达了古蜀国 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甚至天人合一的殷切期盼。 国宝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宝,不仅要有跨时代的制作工艺,以及超越金钱的文物价值,还要有深刻的文化寓意。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后人依旧能够产生共鸣,心怀同样的敬畏。 1.和同系列的前两辑涵盖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国宝、宝藏,这一系列同样精彩,本书从文物的角度展开,资料详实、考据严谨,图文并茂地呈现文物千年之美,与文物对话,追寻那些被时光铭记的故事。 2.穿越时空将千年文物分门别类地看个遍,青铜器、玉器、漆器、木器、石器、陶器、金银器、瓷器、绢帛、纸张、字画,文物载道,书传千古;一笔一画,尽显华夏风采。 3.本书全彩印刷、裸背锁线装订。精美古画、璀璨宝器180°平摊,无死角阅读,带来一场饕餮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