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石头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作者: [美]王瑾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石头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ISBN: 9787532186112

作者简介

王瑾(1950年—202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教授、比较媒介系教授。198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比较文学博士。曾在杜克大学任教十六年。兼任中山大学公益传播研究所主任,及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石头的故事》为王瑾代表作,于1991年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其对石头传说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已经成为该类型中的经典。获列文森奖(Winner, Joseph Levenson Prize (pre-twentieth century China),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内容简介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那三个故事便是如此开场的:《水浒传》中一方神秘石碑的发现,《西游记》里那传奇石猴的出世,以及《红楼梦》中一块被遗弃神石的来由。单独读来,每一段都独具想象力,散发着原创性的魅力。但若是对照着读,先前的想法就未免略显武断。比如女娲石,若将它与石猴的形象相对比,它那看似奇妙的特质就不再显得那般新颖。如果我们更细致地考察这两则故事,便会发现其中的两块石头具有某种相似性,这暗示着文本间存在着借鉴的可能。两位作者在描绘女娲石和石猴之时, 都用了一个相同的词:顽(分别是顽石与顽猴),而它们都具备这个词所蕴含的两种特性——“顽皮”的天性和“未经雕琢/无知”的特质。任何一个读到女娲石的读者,都不难将它的特性和更早写就的顽猴的形象联系起来。人们甚至可以猜测,女娲石所在的假想世界中已然包含了先于其存在的石猴, 而且它与众不同的行为在女娲石上也有所体现。这种阐释方式暗示着“没有文本完全独立于其他文本”,这一概念被称作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几乎任何古代与现当代的中国读者都能意识到女娲石来自女娲补天这个尽人皆知的神话。鉴于读者拥有这种强大的联想能力,曹雪芹便采用了序幕(curtain raising)技巧,这是一种中国传统职业说书人的常用手法,他们总是在说书开始前先引用众所周知的诗词或奇闻轶事,用以抓住众多躁动不安的听众游荡的注意力。这些不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文字记述的记忆,一旦被唤醒,一定会将听众带入一个幻想的世界,在其中现实的法则暂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虚幻世界中假想的法则。“女娲”的名字立刻使人联想到久远的上古王国,那时石头拥有弥合的力量,能修补起破损的苍穹。在这个被唤醒的熟悉框架内,我们更新了对神石的旧有认知,且几乎不会质疑这位女神融化且重塑这些石块的缘起与方法。 *** 石头被视作游离于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实体。它的象征意义与物理特征不停地在滋养/孕育与贫瘠/不育、流动与固定之间摇摆。最重要的是,它展现出的特征与三部经典著作中的石头意象相吻合:它拥有上天之力,有孕育者与联系者的功能,并且是一种独特的口头表述形式的发起者。如若将它们与民间传说之石互文对照着阅读,那么那些先前被视作反常、毫无缘由且稀奇古怪的手法,甚至被默认为是诗的破格(poetic license)的惯常用法(比如那孕育最终走上取经之路的石猴的仙石,再如那女娲石同时具备的“粗蠢”与“灵性”,还有从天而降的石碑刻有天书符文)都会拥有崭新的面貌。 中国人似乎可以超脱出有形状态来看待石头,而将它理解为一个仪式或美学词汇中的象征。正是由于石头拥有气的特性以及一定的灵性(而不是其恒久的特性),它才能在艺术与文学作品中拥有这般地位。 *** 《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 乍看之下,这段论述并没有什么新意。在过去七十年中,学界已经十分透彻地对《红楼梦》进行了影响研究,人们几乎难以找到未被涉足的领域。这项研究涉及单调乏味地总结与概述那些先前的发现。故而,如若我们从人物刻画、氛围营造与这四部小说中的神话与模仿共存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影响”这一问题,那么上文中的论述的确只是陈词滥调。然而,这段评批中暗藏着一个评批者自己可能都未意识到的洞见,即石头的组合象征意义激发了《红楼梦》《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三者之间微妙的对话。 众多批评家都曾意识到,《红楼梦》中存在着既有文学传统的痕迹。在这部无所不包的叙事小说中,人们能见到各种戏剧、传奇故事以及话本故事相互杂糅在一起。大多数批评家都认为曹雪芹的主要参考书目是《西厢记》与《金瓶梅》二书。宝玉和黛玉之间情意绵绵的对话经常会提及《西厢记》中充满情欲的段落。18世纪最重要的《红楼梦》评批者脂砚斋辨认出了曹雪芹在小说的多处场景中的引用痕迹,并且还指出了他对《金瓶梅》高明的模仿。然而奇怪的是,早期的评批仅略微提及了《水浒传》与《西游记》对《红楼梦》的影响,而且其形式或是直接的结论,或是如同本章开头所引的那种随意的批语。似乎这一问题被过早地盖棺定论,并杜绝了一切试图详细研究并阐明这三部小说的互文关系的努力。我认为,这种相互关系的活力来自于石头意象的复杂网络,而这些意象在这三部叙事小说中都各自有不同的体现。 女娲与石头、禹和祭社、祈雨、封禅、石敢当、有关石头孕育之力的民间传说、鸣石、石言、石镜与照石、点头顽石……“石头的神话词典” 向我们展示这一石头意象的复杂网络,所有中国人都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而这些文化记忆一旦被唤醒,中国人都能够超脱石头固有形态来看待石头,进入美学领域和幻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