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百科(精)/万物的运转百科丛书

货币金融百科(精)/万物的运转百科丛书
作者: 英国DK出版社|责编:郭景瑶|译者:彭哲//杨亚慧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5.80
折扣购买: 货币金融百科(精)/万物的运转百科丛书
ISBN: 9787121396786

作者简介

英国DK出版社是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全球视觉工具书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74年,其愿景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丰富信息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生到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其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

内容简介

货币的演变 最初,人们通过所谓的易货交易(bartering)来交换彼此的剩余物品。每种交易的物品,其价值都有商讨的余地。然而,要在几百种物品之间进行易货交易,就十分复杂了。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货币应运而生。几个世纪以来,货币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无论货币具有怎样的形状,无论是实体铸币和纸钞,还是数字货币,货币都会提供一个固定的价值,从而能与任何物品进行比较。 货币地位的上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最初,货币是记录贸易交易的一种手段。之后,货币以铸币和纸钞的形式出现,现在又出现了数字形式的货币。 易货交易(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 在早期的各种交易形式下,人们用特定的物品与其他物品进行交换,议价的各方认同这些物品拥有相似的价值。 贸易记录的证据(公元前7000年起) 人们用物品的图案来记录贸易交换,随着价值被确定并记录下来,图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铸币(公元前600年—公元1100年) 一些商人使用的规定重量的贵金属后来被正规化为铸币,通常由国家发行。 银行票据(1100年—2000年) 国家开始使用纸币,发行以货币形式交易的纸币借据,并可随时兑换硬币。 数字货币(2000年起) 现在货币可以“虚拟地”存在于计算机中,大量的交易可以在没有任何实物的现金兑换的情况下进行。 供给与需求 供需法则解释了物品的可得性(供给的数量)和物品的需求对其价格的影响。若供给较少、需求较高,物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若物品充裕(供给较多)但需求较低,物品的价格往往趋于下降。在自由市场上,只有当需求的数量等于供给的数量,市场达到均衡时,物品的价格才能稳定下来。 易货交易、借据与货币 易货交易即直接交换物品,它是千百年来贸易的基础。有人认为,易货交易是货币交易的前身。18世纪撰写《国富论》的亚当·斯密就持这一观点。 实践中的易货交易 本质上,易货交易是一件物品(如1头奶牛)与另一件或多件物品(如1蒲式耳小麦)的交换,二者被认为具有相同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双方携带货物,并在交易时移交对方。有时,其中一方会接受使用借据(IOU)或凭证(token),双方同意未来交换相同的物品或其他物品。 如何运作 易货交易最简单的形式是,交易双方就价格达成一致,并在约定的时间交割实体的货物(例如用小麦换奶牛)。然而,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的,例如小麦可能还不能收割,于是一方会接受借据,未来再换取实物。最终,这些借据自身获得了价值,借据的持有人可以用借据换取某种物品(可能是苹果,而不是小麦),这种物品与最初的物品具有同等的价值。由此,借据履行了与实际货币相同的职能。 探索货币运作背后的科学。 精美的插图,易读的文风,实用的信息图,帮助你了解关于货币的一切。 通过了解货币如何运作,透析全球金融世界的运转方式。 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金融科普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