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得有此人,乃能有此诗——宋朝,文学背后的人生》

《必得有此人,乃能有此诗——宋朝,文学背后的人生》
作者: 刘睿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0.90
折扣购买: 《必得有此人,乃能有此诗——宋朝,文学背后的人生》
ISBN: 9787209140959

作者简介

刘睿,女,八零后,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合肥晚报《悦读周刊》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文艺评论近百万字,出版《科技安徽》、《考古安徽》等著作。喜欢读书观影追剧看世界,从识字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的事是写作。

内容简介

柳永的词,最动人之处,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我”。在他的笔下,所有爱断情伤、离愁别绪,都出自坦荡而真实的“我”,从不假借他人代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秋色层层点染,寒意扑面而来,下片以他最擅长的时空切换,转而切入望远思归的场景,一切都由“我”而起,也因“我”而休,“我”看见,“我”听到,“我”感知,“我”正在惆怅,多少离愁凝结在风霜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王国维的一句“柳词《八声甘州》苏词《水调歌头》更是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可以说是一位公认的婉约词人能获得的极高评价了。 大名鼎鼎的苏轼,对于柳词可谓又恨又爱。学习柳词,是后辈词人绕不开的起点,而跳出柳词,足以难住苏东坡。像苏轼这样天赋过人的后辈,早有在“ 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的自觉性,然而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自信。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曾问一位精通音律的幕僚,“我词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这也印证了世人对于柳永和苏轼的某种误读,他们常被以偏概全尊为“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派别的“当家人”,实则都是亦秀亦豪、执着于创新的宋词改革家。但在人生道路上,两人的归宿却迥异。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如同今天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在宋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柳永吧。 词给柳永带来街知巷闻的声名,却并未让他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人们一边热爱着、吟唱着他的词作,一边浇灭了他成就功名的希望。柳词的突破一日千里,而柳永的科考之路还在原地踏步。人到中年的他,依然踟蹰在进士及第的门外。早年落榜时,他曾年少气盛写下了一首讽刺科考与朝堂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也许命运从那时起就注定了。 编辑推荐: 1.全书包含百余首宋朝经典的诗词作品,用文字带领读者进入文艺兴盛的诗词现场,品读诗词如会见老友,跟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三十余位诗词大家回到他们吟诗作词赌书泼茶的年代,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背后的人生故事,解读词句细微之处的趣味与深意。 2.文笔优美,妙趣横生,可读性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笔涉诗词,旁征博引,融诗、史于一体,透过诗词这面镜子,观察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历史必然的潮流。 3.全书采用四色全彩印刷,装帧精美,内含插画师精心绘制的中国风插画和尾花图案,赏心悦目,典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