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未老做快乐的自己--如何停止焦虑找回幸福生活

趁未老做快乐的自己--如何停止焦虑找回幸福生活
作者: (美)奥里森·马登|译者:夏杨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05
折扣购买: 趁未老做快乐的自己--如何停止焦虑找回幸福生活
ISBN: 9787201081977

作者简介

他,3岁失母,7岁丧父,在当地农家当过10年雇童,干尽苦活,也受够了他人的冷漠。他,青年时期曾开设饭店和名人俱乐部,入股酒店和不动产。一场罕见的海啸之后,生意受挫,转而将全力用于人文励志的创作和演讲。他,中年时,一场大火烧尽10年心血——2000页书稿,只好从来头再。他,60岁时创办美国至今最畅销的励志杂志《成功》。他,就是美国成功学的巨人——奥里森·马登。

内容简介

1.快乐密码:感知决定幸福深度 我们经常听到从某处游玩归来的人会说“玩得好 开心”、“今 天真是很高兴”等话语。但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完全 不一样的。 快乐应该是精神上的愉悦,是心灵上的满足。 我紧跟幸福的脚步,揽她入怀, 越过高耸的橡树,摇摆的常青藤, 我穿洋涉海,为之追寻。 人,生来就是要追寻幸福与快乐的。每个普通人 都对享受愉 悦之感、追求生活乐趣、获得人生幸福有着强烈的欲 望。 若是请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说出他们最重要的三 个愿望,那 么应该是健康、财富与幸福。若请他们再从这里面选 出一个最重 要的愿望,那么,多数人会选择幸福。 每个正常人都在不停地追寻幸福,他们可能没有 觉察到这一 点,但这却是每个人行为的最高动机。我们努力地创 造美好环境, 为的就是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一点。我们极想从日常工 作的劳累与 束缚中一点一点地解脱出来。 虽然,人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寻找幸福, 但真正能感 悟到幸福真谛的人实在屈指可数啊。 那些一心想找寻幸福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自己原 本设定的情 景下,是根本无法寻觅到幸福的。幸福并不是那样获 得的,她应 该是我们某种行为的产物,而不是像猎人猎杀动物那 样,可以一 击即中,幸福很有可能就在你当下的每一秒钟里。 真正的幸福其实如此简单,而许多人却熟视无睹 。她源于世 上最简单、最平和与最朴实的东西。 幸福,她不与低俗的追求、自私、懒散以及那些 无尽的争吵 相伴,她只与平和的内心、真诚、善良、俭朴以及对 美的追求 为伍。 许多人在聚集财富的时候,抹杀了自己享受这一 过程的乐趣。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他很有钱,但却无福消 受。” 有些人想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中找到幸福,但幸福 本身却不是 他们这样能够找到的。 幸福不会赞赏不符合道德行为的人。所以自私的 人,永远难 以品尝到幸福的甜美滋味。自私的追寻者只会两手空 空,因为自 私与幸福从来就不能并存。 即使是富甲一方的人,自私地追求幸福都无异于 缘木求鱼。 因为自私并非是持久满足感的组成成分。任何人都不 会喜欢自私 的行为,因为这违背了人性的法则。所以,我们的内 心时常会鄙 视自私的行为。 只有对高尚事物具备客观而正确的认知能力的人 ,才能在 生活中获益无穷。在生活的点滴中,若是能够珍惜生 活的每个 瞬间,无疑会增添无穷的幸福感。许多人无法享受真 正的幸福。 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什么,只是简单 地沉湎于感 官刺激的快乐。 我们会发现,失望而归的幸福追寻者无非是以下 几种人:一 心只想着自己的人;一心只想找乐子的人;一心只想 满足私欲的 人。幸福其实是双向的,只有一心为善、为人着想, 才能找到真 正的幸福。 其实,人的最大自我欺骗,就是在人生的青春年 华中,忽视 家庭,牺牲友情,忘记自我学习,丢掉所有值得珍惜 的东西,一 心扑在事业上,想这样找寻幸福。啊,这真是痴心妄 想! 如果人们将自身的能力与机会都转化为金钱、财 富,因而忽 视了物质之外的幸福,那么,等到发达之后才去享受 幸福,他就 很难重新唤醒已经萎缩的领悟幸福的脑细胞了。江山 易改,本性 难移,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取决于他之前对生活、对 幸褊的定义 和态度。在他从商场或官场上退下来的时候,他会发 现,大半生 养成的习性是非常难改变的。 如果你没能让自己欣赏美好、善良与真实的能力 始终保持着 鲜活的生命力,那么,你就会像中年的达尔文一样, 因为发觉自 己失去了对莎士比亚与音乐的感知欣赏能力而无比震 惊。 许多人都是以牺牲感知幸福的能力为代价去追求 幸福的,这 种追求方式本身已经将享受幸福的能力扼杀了。你可 知道,这种 追求途径是错误的,就像一个财迷心窍的罪犯,认为 犯罪有助于 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一样,偷窃的行为让他自觉得意 ,甚至在他 杀人的时候,内心都觉得自己是在干掉一个通往幸福 之门的天敌, 没有半点内疚。 如果我们鄙视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就不可能 有什么幸福感。当一个人心怀怨恨、嫉妒与烦忧之时 ,你说他能 获得幸福感吗?所以必须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才 有可能感知 幸福。因为,金钱与感官刺激都不能让人享受真正的 幸福。即便 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我们内心无愧,就可感受 到幸福暖流 的涌动。若是没有了那颗无愧之心,即便是他可以满 足世俗一切 的欲望,也只能郁郁寡欢而终。 富基埃·坦维尔,法国恐怖统治时期革命委员会 的审判官 说,当自己看到那些贤人、勇者、青年人、老人家被 处决时, 心里油然而生的是无限的快感。据说,某位犯人最终 无罪释放 的消息会让他非常愤怒,而严酷的宣判词却可以让他 “快乐一 番”。在办公室里,看到对不幸之人的处决时,他那 颗麻木的心 灵才会获得一点儿快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那个 场景的确带 给了我无限的乐趣。”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