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简介
韩廷杰,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北省,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六五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唯识学概论》《成唯识论校释》。
内容简介
《成唯识论》意谓以性、相、位三分成立《唯识三十颂》的道理。什么是唯识呢?唯识宗把万事万物分为五位,再进一步分为百法,这五位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所谓“唯识”,意思是说,这五位都离不开识,心法是识的自相,心所法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所变,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无为法是识的实性。所谓“唯识”,就是说世界上只有识,除识之外的其他东西,只不过是识的幻影而已。 《成唯识论》又称为《净唯识论》,这是用比喻来说明问题。真如性净,但被客尘(烦恼)所染,如果不进行修行,不去掉尘垢,这种洁净的性质就显现不出来。就像一块蒙上尘垢的珠宝一样,尽管本性是光洁的,但不经过磨擦,不去掉尘垢,这种光洁的性质就显现不出来。《成唯识论》用这种比喻教导人们根据佛的教诲去修行,去掉不符合佛教义理的污垢,达到涅槃成佛的最终目的。 一般来说,唯识依据的经典是六经十一论,六经如下:《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无汉译)、《阿毗达磨经》(无汉译)、《楞伽经》、《厚严经》(无汉译)。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无汉译)、《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瑜伽师地论》,这是唯识最根本的论典。但这部论太长,共一百卷,难以诵读,约于五世纪,唯识学的创始人之一——世亲著《唯识三十颂》,亦称《高建法幢论》,用五言三十颂提纲挈领地讲述《瑜伽师地论》的唯识道理。前二十四颂讲唯识相,第二十五颂讲唯识性,最后五颂讲唯识的行位。 《唯识三十颂》太简,难懂,所以很多论师根据六经十一论竞相为之作注,竟有二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十大论师: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亲胜、火辨与世亲同时,安慧、净月与护法同时。(约六世纪中叶)胜友、胜子、智月都是护法的学生。在十大论师中,护法的唯识理论发展最完备,最有代表性。 玄奘留印期间,主要学唯识,回国后的译传也主要是唯识,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他译《唯识三十颂》以后,想把十大论师的注释一一译出,这样做必定太繁。而且,十大论师的观点不尽一致,使人不知谁是谁非,难以适从,所以他的弟子窥基(公元六三二—六八二年)建议,以护法的观点为主,杂糅其他九师的理论主张。玄奘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糅译成《成唯识论》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