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心理学

印象心理学
作者: (日)田中知惠|译者:刘鹏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印象心理学
ISBN: 9787541169595

作者简介

田中知惠,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系、心理学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主要著作有《消费者行为心理学:消费者与公司之间更好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从过去到未来》《社会与情感》《消费者心理学》。刘鹏,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博士,现就职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专业,任东方语言系系主任。曾翻译杰克伦敦短篇小说《格博陀的一夜》(英译日)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人们在做判断过程中的“认知结构” →什么是“对人的印象”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诸位理解,就让我 们来读一个故事吧—— 某天夜里,某个企业的董事长办公室。 ——董事长在想:今天的工作虽然结束了,可还有件 重要的事情没做。那就是要向一直协助自己工作的秘书求 婚,让秘书从现在起就成为自己的婚恋对象。 秘书既年轻又温柔,还特别聪明伶俐。想必跟秘书结 婚之后,家庭生活方面也会多个好帮手。自从公司成立以来, 自己已经在 IT 行业打拼了 20 年。在十分严峻的竞争环境下, 把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业绩也很不错。如今,公司的运 营稳健,各项事务都已经步入正轨。要是再把个人的婚恋问题解决了,不就是锦上添花了吗?虽说今天时间晚了些, 但秘书的电话想必还能打通吧。当然,当面求婚是最好的, 可自己不是太忙了嘛,没办法啊。 ——太棒了!秘书答应了自己的求婚,真是令人开心! 秘书说,结婚后,肯定会以家庭为重,但并不想放弃公司 的这份工作。所以,还得在别的部门给秘书安排一个工作 岗位。就本人的想法而言,必须举办个婚礼仪式,招待一 下那些有生意往来的客户朋友。 那么,明天得赶紧与公司经常联系的酒店销售经理商 谈一下。婚纱和礼服怎么选呢? 故事讲到这里,我要提一个问题,那就是董事长是个 什么样的人,秘书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并没有标准答案。在读这个故 事的过程中,也许您对董事长和秘书的印象就在发生着变 化。当然,要是没有发生变化也没啥。譬如,您可以想象, 董事长以及他的伴侣——秘书,在结婚仪式上也可能穿结 婚礼服和婚纱……对于他们俩,您尽可以做出种种假设, 甚至都有可能把董事长想象成女性,而把秘书想象成男性。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认为董事长是女 性。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企业里却活跃着众多的女 性领导,担任董事长职务的也不乏其人。这些情况,媒体 的屡屡报道也可以做证。那么,在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就会出现“董事长一定是男性”的印象呢? 那是因为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大多遵循着一个所谓的 “认知结构”(关于“认知结构”这个概念,笔者稍后将 会做详细阐述)。在“认知结构”的框框下做判断,人们 就容易把自己引入某个固定的方向,最终陷入“自以为 是”“武断”的境地。以上那个故事中,人们想当然地把 董事长想象成男性,而把秘书想象成女性,就是这个“认 知结构”在作祟吧。 →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就像前面的故事所叙,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董事长就该 是男性。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所遇见的人也必然会产生 一定的“印象”。试想一下,我们的这些“印象”是怎么 形成的呢?为什么对所遇见的人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呢? 事实上,在第一次见到这些人物时,某些看起来不起 眼的信息,会给人们的判断提供众多的线索。 例如,与 A 君相识时,从他从事的职业以及居住的地 区这些信息中,就能判断出 A 君的生活比较富裕。有了这 样的初步印象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所用的物品都是奢侈品, 自然而然地感到他的谈吐也很优雅。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就算 A 君从 事的是高收入职业,住的是高级公寓,也不见得他就是个很富有的人。像职业之类的信息,虽说只是某人的一条简历, 但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使得接受信息的人们凭空对 A 君 产生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像这样从某一方面的信息得出对某人的“印象”,然 后印象不断加深的过程就称为“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分为几个阶段,几个阶段又相互关联。为了便于理解,本 书将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即对信息的“记忆”阶段、 对信息的“理解”阶段和对信息的“强化”阶段。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A 君的职业信息所留下的“印象” 很鲜明,很容易就被人们记住了。因此,在对 A 君所持有 的那些值钱与不值钱的物品中,人们很容易记住其中的奢 侈品。这就是在“记忆”阶段发生的事情。 一旦认为 A 君是个富裕的人,那么,人们就会收集与 自己的假设一致的证据。如此这般,把 A 君的言行举止按 照自己的假设进行“理解”,必然就能使自己的假设得到 证实。这样一来,也就愈加“强化”了自己的假设(即判断)。 于是,当您有机会与他人谈论 A 君时,都会抱定自己 在上述三个阶段所形成的对 A 君的“印象”——即他是个 富有的人的印象。这样一来,您对 A 君所持有的那种主观 臆断的、片面的印象,就会如同真实的存在一样在社会上 广泛传播。 类似这种人们对于某个人的主观评价印象(本人的认 知)以及这种口口相传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将在本书的第 二编中详细加以阐释。 当然,被评价(判断)的对象并不限于“他人”。人 们对于“自己”也会持有一个“我是 ×× 样的人”的印象。 当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时,如果所议论的内容符合自我判断, 与自己的印象一致,就比较容易接受;反之,就不那么容 易接受。 假如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腼腆”的人,那么,在选 择职业时,一般都会选择与别人接触机会较少的职业。如 果有朋友说“我觉得你适合做销售”,您也一定会不以为然。 也许,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 准确。可是,固执的我们并不买账,往往总会执着于自己 的看法。 在我们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理想的自我,并总是想让 别人也这么认为,把自己看成是理想中的“×× 样的人”。 有时,为了影响别人的思路,还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 与此同时,自己也会有不想被人所知的一面,当然也就会 竭尽全力去掩盖这一面,尽量被别人忽视。类似这种“自 我印象”的内容,作者将会在第三编进行介绍。 刚才,我们也稍微提及了对“他人”的印象以及由许 多个“他人”而形成的“团体”的印象。这些内容,作者 将会在第四编进行说明。关于“×× 样的一群人”,在我 们所持有的特定“印象”所形成的过程中以及在维持那个“印 象”的过程中,人们自身所持有的某些动机也产生了作用,并且那样的“印象”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也在不 断深化。关于这一点,作者也会在本书以后的篇章中进行 介绍。 本书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诸多案例,看重分析与印象相关的心理结构问题,避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因偏见、先入为主、主观预设、惯性思维等导致的认知偏差,摆脱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误区,获得关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