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艺人(第2版)/民间中国
作者简介
白英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视觉中国、IC PHOTO等图库的签约摄影师,《中华文化画报》《中华手工》《中国国家地理》等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长期关注与拍摄民间手艺、民间习俗、民间美食、古村古建等题材。
内容简介
黑白雅韵 早在秦代,山西平定 的土地上就有了生产陶器 的痕迹。平定窑旧有“西 窑”之称,始于唐,兴于 宋,跨越元、明、清,直 到民国炉火依然延续,是 山西四大“土贡窑”之一。 平定黑釉刻花瓷以其黑亮 的釉面、古朴的装饰、精 练的造型,为古今中外众 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 喜爱。 离平定县城不远的冠 山镇冠庄村曾是刻花瓷的 烧制地,《平定县志》就 记载着清乾隆年间冠庄村 建瓷窑的历史,至光绪年 间瓷窑已发展至十余座, 曾为皇家贡品。如今的冠 庄村有一座“平定文亮刻 花瓷砂器研究所”,这个 研究所没有高门大院、敞 亮厂房、现代机械,而是 一处平常甚至有些古老破 旧的院落,院子正中央是 一处青石垒就、古朴苍凉 的老窑,还有一间原生态 的手工作坊,一座座土陶 窑、马蹄窑、倒焰窑、梭 式窑散落四处。这里就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 刻花瓷的浴火重生之地, 是平定刻花瓷代表性传承 人——张文亮的工作问。 文亮已故的父亲张聪 老先生是古陶瓷专家水既 生先生的学生,他与同事 设计制作的黑釉刻花缠枝 牡丹纹梅瓶曾荣获中国工 艺美术品百花奖创作设计 制作一等奖,是当年当之 无愧的“平定刻花瓷”掌门 人。20世纪50年代,父 亲刚到陶瓷厂上班时,刻 花瓷已经历经了自金以来 的几百年低潮期,几近失 传。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 理事、古陶瓷专家水既生 先生的帮助下,当年的平 定冠庄瓷厂试点进行手工 业陶瓷出口实验,文亮的 父亲以其朴实忠厚、好学 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赢 得了水既生先生的倾囊相 授。60年代,平定刻花瓷 参加广交会,大放异彩。 小的时候,张文亮经 常跟着父亲去陶瓷厂玩, 用泥巴捏鸡鸭、捏猫狗。 父亲对艺术的热爱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文亮,让他对 刻花瓷有一份难以割舍的 情感。中学毕业那年,正 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 勃发展之际,文亮随父学 艺,到陶瓷厂做起了专职 的“玩泥人”。由于当时的 文亮并没有太多抱负,只 是觉得干体力活比较累, 画画则相对轻松一些。哪 里想到,真正到厂里上班 后,却成了一名杂工…… 跟父亲学配料、跟大爷学 烧窑、跟舅父学拉坯、跟 东北请来的师傅学雕塑, 基本上陶瓷制作的各道工 序都学了一遍。每天,同 事们都下班了,张文亮还 独自在厂里的石头轮子上 练拉坯。不过,虽然辛苦 ,文亮还是觉得那是件幸 福的事。有时候,他还会 跟着父亲去文化馆找书看 。有一次,父亲借到了一 本《鱼的图案》,文亮喜 欢得不行,就把书里面的 图案全部抄下来。20世纪 80年代,工艺美术方面的 书籍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所以,每当在杂志、烟 盒、火柴盒上面看到自己 喜欢的图案,他都会收集 起来。1990年,中央工 艺美术学院的周淑兰教授 带学生来厂里实习,看到 文亮对传统的陶瓷艺术有 潜质和热情,回到北京后 ,经常寄一些传统陶艺的 装饰技巧方面的资料给他 。文亮一边看资料,一边 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 就直接去北京请教周教授 。 P13-16 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因为坚守 他们在这个喧嚣世界 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