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40.88
折扣购买: 东坡海南游
ISBN: 9787532653621
一患难 身在海南的东坡,除了 儿子苏过相伴,还有一个 重要的精神支柱——与他 患难一生的弟弟苏辙。两 人隔海相望,苏辙虽然不 能在身边,却在精神上却 始终陪伴着他。 苏轼、苏辙兄弟,从小 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 起中举,一起入仕,成长 过程中形影不离。 昼出同穿履,宵眠共覆 裘。(《次韵子瞻减降诸县 囚徒事毕登览》) 虽然是一对父母所生, 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这对 兄弟的个性却有很大不同 。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 苏轼,字子瞻,合起来就 是手扶车“轼”,高“瞻”远瞩 ,他的为人也是高调张扬 :苏辙,字子由,合起来 就是“由”着车“辙”,循规蹈 矩,他的为人也是低调沉 稳。 兄弟两人在文坛都有名 声。但大家一般觉得苏轼 的文章更出彩,更好看一 些。苏辙自己也很客观地 说: 子瞻文奇,吾文但稳。 文采上各有千秋,本来 只是个人风格不同,但在 专制时代,喜好评议是非 的张扬个性,常常给人招 来口舌之祸。苏轼一生不 善于明哲保身,在这上面 栽了无数跟头。 在苏轼每一次有卷入麻 烦的倾向时,弟弟苏辙都 苦口婆心地提醒他。然而 ,每当苏轼倒霉的时候, 苏辙都毫不犹豫,坚决地 和他站在一起。苏轼第一 次下狱,苏辙向皇帝上书 求情: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 人,相须为命。……臣欲乞 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 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 狱死为幸。…… 《诗·小雅·蓼莪》中有 一句:“无父何怙,无母何 恃。”所以后来就用“失怙” 表示丧父,“失恃”表示丧母 。苏辙哀告说,我年轻时 父母就都不幸亡故了,亲 人中只有一个哥哥苏轼相 依为命。我乞求用自己的 官职来赎兄轼的性命。不 求减免他的罪过,只求免 去一死。 这封《为兄轼下狱上书 》写得字字泣血,闻者无 不动容,连皇帝也动了恻 隐之心。如此,加上多方 营救,苏轼总算保住了性 命。 行事稳重、善于自保的 苏辙,因为哥哥的“闯祸”而 担惊受怕的次数实在不少 。偏偏这位哥哥天性洒脱 ,有些“记吃不记打”,总还 是忍不住要议论发声。于 是苏辙往往要受牵连,两 人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苏轼被贬儋州的这次, 苏辙也被牵连而贬到雷州 。雷州也是南荒之地,和 儋州隔海相望。在当时的 背景下,“贬雷州”已经是再 起无望的象征了。当然儋 州更是“非人所居”。 当年北宋有一位前辈宰 相寇准,晚年也是被贬雷 州。寇准当年缔造澶渊之 盟,退了契丹大军,英雄 了得,睥睨天下。可晚年 遭到这个打击,让他心灰 意;令。来到此地后终日 闭门不出,竟写下“壮志销 如雪,幽怀冷似冰”的绝望 之语。后来果然在雷州郁 郁而终。 如今苏辙也遭遇同样的 境遇,心头蒙受的痛苦可 想而知。何况在苏辙的肩 上,还负担着沉甸甸的重 担:相比苏轼的子然一身 ,仅有苏过一人相伴,苏 辙在雷州却拖家带口,需 要承担全家十几口人的生 计。 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辙 的情况看似比哥哥略好那 么一些,但他心头的负担 其实更为沉重。 一件小事可以折射出两 人的心境差别。在赶往雷 州和儋州的路上,兄弟俩 同行了一段路。走到滕州 的时候,肚子饿了,兄弟 俩就在路边的面馆各买了 一碗面条吃。 古人云:“居移气,养移 体。”一个人突然发迹或者 突然潦倒,变化将会明显 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最能直击身心、触动 灵魂的,莫过于“吃”这件事 了。 汴京那时是世界上最繁 华的大都市。在这“帝都”宦 游十几年,苏家兄弟有什 么好吃的东西没尝过呢?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 的汴京,餐饮业已经高度 发达,一般的饭店都十分 精致讲究: 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 璃浅碗,谓之“碧碗”,亦谓 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 “造齑”。 止两人对坐饮酒……即 银近百两矣。 要知道这还只是一般普 通市民的消费水平。苏轼 兄弟都是朝廷高官,养尊 处优是难免的。 可到滕州这边陲小城, 路边小店能提供的是什么 样的餐饮条件?差距可想 而知! 苏辙只尝了一口面条, 觉得味道粗粝,难以下咽 ,就放下筷子叹气。而东 坡素以美食家著称,出了 名的讲究吃,这时候却稀 里呼噜地一下子把面条吃 个干;争,还放下筷子揶 揄弟弟说:“兄弟啊,你还 要细嚼慢咽呀?” 这个戏剧化的镜头,固 然说明苏东坡豁达幽默、 乐观开朗。但东坡的“没心 没肺”委实也映衬出苏辙的 无奈。苏辙也是极有才华 的,但和天才的哥哥相比 ,苏辙更多地像一个“正常 人”,有着一个普通人的种 种顾忌,无法像苏东坡一 样天真洒脱。 有人说,每一个纯真的 天才背后,总难免要有一 群亲人为他的放荡不羁买 单。就如梵高痴心作画, 全靠弟弟提奥在背后苦心 经营,给他经济和情感上 的支持。苏辙也是这样, 心甘情愿支持着“任性”的哥 哥,无怨无悔。 我们不禁又要问,为什 么苏东坡如此幸运,不仅 儿子纯孝,自家胞弟也始 终对他不离不弃?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