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60位校长谈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是上海教育委员会直属单位,是宣传和服务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之一,始终坚持“根植教育、服务教育”,努力建设一流的现代教育传媒集团。
内容简介
家长选学校就像谈恋爱,别总盯着高富帅 徐红(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 一、选择学校:问“清华、北大”的家长,别选实验学校 每年我都会对所有想报考实验学校的家长进行一个宣讲,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招生宣传,而是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这所学校。 我有一个比方,家长找学校就像谈一场恋爱。很多人找对象总想找个“高富帅”,但实际上如果自己不是“白富美”,找个“高富帅”就有的苦了。我们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是一样,要找一个最合适的对象。 有的家长上来就问我:“你们学校将来考清华、北大的有多少?”对这样的家长,我一定会劝他不要到这所学校来。如果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就已经把学习的目标定在这里,那他的教育观念一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到学校是来学习的,不是为了考试的。 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是:学习有意义的东西,并且有意义地学习。这才是本质的东西,否则就是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在我看来,这些做好了,也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学校,这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所以,家长给孩子选择学校首先要先了解这所学校。我的宣讲会把这所学校的特点、家底完完整整地告诉家长,然后就会有所选择。家长这场“恋爱”才有较好的结果。 二、家校配合:当好教育孩子的“合伙人” 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如何与学校相互配合。就像谈恋爱一样,一旦了解了对方、组建了家庭之后,大家都要共同努力。同样的,孩子进入我们学校后,一呆就是10年,这10年就是进入“婚姻”状态,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经营这个家庭。所以我把家长视作教育的“合伙人”。 我经常跟家长讲,你要保证你自己的家庭在这10年中幸福美满,这也是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氛围。 在我们学校,所有学校的工作家长都是可以完全了解到的,家长对我们学校的工作参与度也非常高。 比如几乎所有学校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学校门口的交通:家长开车送孩子容易堵车。我们家长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负责学校内的事情,专业人士去做专业的事情,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维持交通。 当学生家长的车来了后,家长志愿者会做三件事:开门,把孩子牵下来,然后送到安全通道。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和孩子打招呼:“小朋友好!”这件事每个家长都是轮流做,今天我开你的车门,向你的孩子问好;明天你开我的车门,向我的孩子问好。这样形成一种共识:我的孩子是大家的,大家的孩子是我的。 每年上海马拉松比赛都有我们学校的家长组队带着孩子去跑,今年有60多个;每年家长还会自发组织带着孩子到贫困山区去支教,今年有20个家庭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还有举行分享会——非常完整的一套规范程序。此外,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家长课程,是家长来上的。 我们的家长们也都变成了好朋友,有家长合唱团、家长足球队、家长马拉松队等等。这种氛围下,家长不会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会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孩子:不要取长补短,要“护长容短” 每一个生命都有天赋才能,有自己的长处。但往往是天赋、特长越突出的人,他的在某一方面的缺点、短板也越明显。毕竟,上天是公平的,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孩子在学术方面的“长”,这种“长”得到了爱护,但其他方面的“长”都被扼杀掉了,比如想象力、画画、动手能力等。 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潜能,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和实践将潜能发展成优势能力。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而且擅长的事情。如果我们让孩子们在接受基础教育后变得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无所用,扪心自问,我们岂不是做了让聪明人变成傻子的傻事了吗? 我们以前常说“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但现在却常常做“削长补短”的事。有一点非高考的特长,就早早被扼杀在萌芽中;有一些违逆升学常态的个性,就被当做反面教材。我不得不自造一个新词叫“护长容短”。 为什么要“护”长?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很多长都扼杀掉了。为什么要“容短”?因为很多特长都有相应的短板,把短补了长处也没了。比如有创造力的孩子一定有破坏性,如果破坏性的缺点改掉了,那么创造力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容”,等到他的创造力变得很强大之后,他的破坏力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比如乔布斯这样的人才。 要珍惜每一份天赋潜能,宽容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个性或者短处,不要把个性问题都当做“德育”问题来对待。 四、对天才儿童:给时间、空间、资源,少教为好 对于天赋很高的孩子,我一直觉得我们还是少教为好,不如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要给予这些孩子以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对这样的孩子是最好的。否则,如果大人硬要去教,反而可能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可以想象,如果每一个生命将其天赋潜能充分展示出来,天才辈出的春天即将来临。 <p>当下70后、80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上一代的家长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改变。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追求书本知识和分数。然而,他们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惑。他们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却又缺乏好的方法。 <br/>在这一背景下,《爱的艺术——60位校长谈家庭教育》问世,旨在为父母们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br/>本书脱胎于《上海教育》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第1教育”的品牌栏目“家长会”。2014年11月,“家长会”栏目问世。每周做客公众号栏目,来给大家开“会”的,都是赫赫有名的校长。他们长期浸润在基础教育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教育经验;他们长期接触、观察的学生数以万计,对学生成长的过程和特点了解甚深。以往,他们总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谈如何培养优秀的学生,而在“家长会”栏目中,他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和家长们谈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br/>校长们接地气地分享主题、科学的育人理念、实用的操作办法,加上新媒体传播的助力,使得“家长会”栏目迅速成为“第1教育”广受欢迎的品牌栏目,也为当下充斥着“鸡血”、焦虑等情绪的“朋友圈”带来一丝清风。 <br/>很多校长的精彩分享,迅速在新媒体平台上收获了“10万 ”的阅读量,这也说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分享正切中当下广大家长的需求。 <br/>我们特意从往期“家长会”内容中精选出60位校长的采访,集结成书。这些校长的学段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他们从不同角度支招家庭教育,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