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年后的地球(精)/生态与文明系列/博物文库

十万年后的地球(精)/生态与文明系列/博物文库
作者: (美)寇特·史塔格|责编:王彤|译者:王家轩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十万年后的地球(精)/生态与文明系列/博物文库
ISBN: 9787301285534

作者简介

  寇特?史塔格(Curt Stager),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地质学博士,纽约州保罗?史密斯学院教授。是知识渊博、思想睿智的古气候学家、古生态学家和科普作家,长期到世界各地进行采样分析,善于“鉴往知来”的大尺度思考,利用对古气候的了解,结合计算机仿真演算结果来推测未来世界。在《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近百篇与气候、生态相关的论文,并在《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等大众媒体上发表大量科普文章。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阻截冰期 尽管现代工业文明导致 的气候巨变已迫在眉睫,但 分析人类对深未来的影响, 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另一个相 关的问题:如果我们从来没 有燃烧过化石燃料,任由它 被埋藏在地底,全球气候又 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个从来没有碳污染 的想象世界中,我们的后代 仍然会担心气温、海平面和 冰盖(ice cap)的问题, 只是他们的新闻报道方式会 跟今天截然不同:“一场铺 天盖地的毁灭性气候灾难即 将发生,但科学家指出,只 要应对得宜,我们仍能力挽 狂澜。如果我们还是置之不 理,那么沿海城市即将被海 平面的变化摧毁,而且全国 各地都将沦为水底世界,被 厚厚的冰川覆盖。但我们用 不着灰心。只要我们能大量 地燃烧化石燃料,就可以给 大气增温,将冰害推迟数千 年之久。” 这样的场景将在下一次 冰期发生。包括我自己在内 的古生态学家,在思考全球 气候变化的时候,除了温室 效应之外,冰原的扩张也是 我们关注的因素之一。到现 在为止,科学家还是搞不清 楚能够覆盖整片大陆的冰川 作用(glaciation)为何发 生、因何结束,唯一确定的 是它具有周期性。当这种自 然周期发生时,原本长期稳 定的气温会突然剧烈震荡, 连续大幅地升高或降低。长 期来看,最近两三百万年的 温暖时期不过是短暂的喘息 ,让地球从冰封的状态之中 探出头来换口气而已。正因 如此,我们才称之为“间冰 期”,而不把它当作恒常、 稳定的状态。这样的周期循 环意味着未来还有更多的冰 期在等着我们,这几乎是毫 无疑问的,因此科学家们总 是把我们所处的这个温暖的 冰后期称为“现代间冰期”。 基于这种了解,我认识的许 多生态学家在面对气候变暖 时,心情都比较矛盾,他们 会告诉你:“是的,地球确 实更温暖了,但它也有可能 变得更糟。” 虽然这样的观点在狭小 的学术圈之外鲜为人知,但 我相信它应该被大众知道。 要求大家现在去思考如何预 防冰期的降临,并非只是杞 人忧天,因为唯有如此,我 们才能更理性地为将来的气 候变化做好准备。想要更清 楚地了解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冰 期的性质。 上一次冰期始于11.7万 年前,结束于11700年前。 在这段大地为苦寒所主宰的 漫长岁月当中,地球上有1 /5的陆地,尤其是北半球 的高纬度地区,都如同今天 格陵兰或南极大陆腹地一般 。今天加拿大与北欧的大部 分土地,当时都被厚达3千 米、缓缓移动的冰原压在下 面。今天芝加哥、波士顿、 纽约所在的地方,在当时根 本不见天日,而今天的长岛 是冰川移动时翻起的岩屑堆 积的结果,是当时冰川向南 扩张的极限位置。庞大无比 的冰体如压顶之泰山,使地 表下陷数百甚至数千英尺。 冰体底部的石砾受到推挤, 在坚硬的基岩之上刮出一道 道沟槽,使得这些地方至今 看来仍伤痕累累。 如果你走在北方的马路 或小径上,看着古代冰川遗 留的沉积物,以及由冰蚀作 用所形成的岩石,你便不难 想象,在一个没有草木、没 有人类聚落的世界,具有摧 枯拉朽之威力的巨大冰层毁 灭一切的画面。我的家在纽 约上州的阿迪朗达克山区, 在那里我常常可以在脑海中 描绘出这个场景。附近的圣 里吉斯山里有一块我所见过 的最大的冰川漂砾,最近去 造访它时,我又想起了地球 那段寒冷的过往。 这块灰色的钙长石比我 家的房子还要大,热胀冷缩 的作用使得它长满地衣的一 侧剥落掉许多车库般大小的 石头。它们一小堆一小堆地 散落在大石头周围,就像脱 掉的衣服。接近地面之处有 些缝隙,似乎可以躲进一个 隐居者或是藏下一只熊。我 朝里面探去,在黑压压的地 面上东张西望,希望能寻找 到有人居住的痕迹,但举目 所见,唯有土黄色的石砾。 这些圆形的石砾十分干净, 表面光滑,大小整齐,跟旁 边一条小溪河床中的石子差 不多。这些石砾大概数万年 来都没有什么改变,没有被 泥土或落叶掩盖,只有这块 为融化的冰川所遗弃的巨石 为它们挡风遮雨。 P17-20   《十万年后的地球》视野宏阔、考证翔实、文字优雅,被英语世界公认为是“趣味十足、发人省思、耐得住时间考验,可与《枪炮、病菌与钢铁》并驾齐驱的经典之作”,“认识气候变迁、重新思考全球变暖影响的必读书籍”。在表现形式上,本书堪称“科学侦探”、“鉴往知来”和复杂信息陈述的完美融合。   1.对古代气候的“科学侦探”。史塔格心中所想的,是地球的演变与生态系统的演化;所思考的,是利用古化石、古沉积物等非真正的气候监测信息,以及了解古生物的生存特性等所谓的“代气候样本”来推测出古气候的变化演进。这样的工作很像是位侦探,不断在搜寻线索,然后进行推论、再搜证,同时借鉴世界各地同行的成果,以期建立起合理的古气候、古环境与古生态交互影响的理论与模型。   2.“鉴往知来”。史塔格基于对古气候的深切了解,利用计算机仿真演算来支持有关未来气候的科学推论——过多的二氧化碳所发挥的温室效应,可以让每十万年出现的冰河时期受到影响,甚至不会出现。基于古生态学家和气象专家们前沿、具爆炸性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清晰生动地追溯了气候变迁的历史,进而鉴往知来,带领我们去探索21世纪结束之后十万年、百万年的地球生态环境。   3.复杂的信息陈述。本书每一章中对于古生态、古气候的推敲思考过程,而且是由北到南,遍及各大洲,探讨及多种陆生与海生动物、植物。这样复杂的信息陈述,殊为难得。每一章末更且预估未来各地的变化,引人深思。   4.作者基于科学方法和证据所进行的宏阔深远的大尺度思考,促使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的碳足迹和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辩证关系(工业文明的“碳污染”造成了地球上不寻常的暖化,但也能阻挡冰河期的发生,帮助更遥远世代的人类免受地球冰封之苦),进而引发我们自觉思考生态与文明的复杂关系,思考良性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繁荣的意义,思考人类对于地球生灵的责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类都更有能力决定地球的未来。   普通人很难理解人类短短几百年之内的作为对未来的地球生态到底能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基于此点,从愈演愈烈的碳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的窘迫问题出发,切入对生态与文明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就显得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