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作者: 贾樟柯|编者:万佳欢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ISBN: 9787516812969

作者简介

贾樟柯,山西省汾阳人,生于1970年。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

内容简介

拍完《小山回家》后,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用 七分钟的长度,全片十分之一的时间,而仅仅两个镜 头,去表现民工王小山的行走呢?我知道,对他们来 说,这七分钟足足等于二十八条广告,两首MTV…… 我不想再往下计算,这是这个行业的计量方法,是他 们的方法。对我来说,如果有一个机会让我与别人交 谈,我情愿用自己的方式说一些实话。 所以,我决定让摄影机跟踪失业的民工,行走在 岁末年初的街道上。也就是在那段新旧交替的日子里 ,我们透过摄影机,与落魄的小山一起,游走于北京 的寒冷中。这长长的七分钟,与其说是一次专注的凝 视,更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专注的测试。今天,当人们 的视听器官习惯了以秒为单位进行转换的时候,是否 还有人能和我们一起,耐心地凝视着摄影机所面对的 终极目标——那些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 可以不断转换的电视频道改变了人们的视听习惯 ,在众多的视听产品面前,观众轻易地选择了本能需 要。艺术家们一味地迎合,使自己丧失了尊严。再也 没有人谈论“艺术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艺术受到 了艺术家的调侃,许多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 与艺术迅速划清界限。它们将创作变为了操作,在躲 避实用主义者挤兑的同时,使艺术成为了一种实用。 将一切都纳入职业规范,甚至不惜压抑激情与力量, 艺术中剩下的除了机巧还有什么? 如果这种艺术的职业化仅仅以养家糊口为目的, 那我情愿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业余导演,因为我不想失 去自由。当摄影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希望永远能问 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感? 一时间,单纯的情绪表现成为一种艺术时尚,无 论绘画、音乐,还是电影,都停留在了情绪的表层而 难以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某部新生代电影MTV式的 一千多个镜头中,创作者关注的并非生命个体而是单 纯的自己,杂乱的视听素材编织起来的除了自恋还是 自恋。许多作品犹如自我抚摸,分散的视点事实上拒 绝与人真诚交流。艺术家的目光不再锐利,进而缺乏 专注。许多人没有力量凝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专 注情感就要直面人性。一些影片快速的节奏与激情无 关,相反只代表着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因而,当我 们这些更为年轻的人一旦拥有摄影机,检验自己的首 先便是是否真诚而且专注。《小山回家》中,我们的 摄影机不再飘移不定,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 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 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次凝视,我们 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 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悲哀。我们有力量看下去 ,因为——我不回避。 不知从哪一天起,总有一些东西让我激动不已。 无论是天光将暗时街头拥挤的人流,还是阳光初照时 小吃摊冒出的白汽,都让我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无 论舒展还是扭曲着的生命都如此匆忙地在眼前浮动。 生命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他们走过时,我闻到了他 们身上还有自己身上浓浓的汗味。在我们的气息融为 一体的时候,我们就此达成沟通。不同面孔上承载着 相同的际遇,我愿意看民工脸上灰尘蒙盖下的疙瘩, 因为他们自然开放的青春不需要什么“呵护”。我愿 意听他们吃饭时呼呼的口响,因为那是他们诚实的收 获。一切自然地存在着,只需要我们去凝视、去体会 。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