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与金戈/珠宝传奇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子 浮华的序曲 欧洲的中世纪是个漫长的时期。 从古罗马帝国的崩裂,到文艺复兴的到来,中间这一 千一百年都是所谓的‘中世纪’。战乱、饥荒、瘟疫、严 酷又脏乱的生活环境,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让这一千 多年看上去像是人间炼狱。 18世纪的学者们甚至把这段时期称之为“黑暗时代” 。 与古希腊的光明、古罗马的壮丽相比,中世纪的欧洲 的确灰暗许多。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在逆境中的顽 强远超我们这些后人的想象。 正如诗人们总是歌颂的那样,再黑暗的时代,也有光 亮。 所以这个时代有了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故事、 乔托的画作,也有了那些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亚瑟王 与骑士们的心碎传奇,以及波爱修斯的哲学巨作。这些都 是中世纪馈赠给我们的传世宝物。 当然,还有珠宝。 中世纪的珠宝虽然留存于世的不多,但从遗留下来的 零星碎石中,人们可以看到那个缺乏记录的时代瑰丽的一 面。 这一千年的珠宝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3世纪前的中世纪早期; 13世纪到14世纪的哥特全盛时期; 以及1375年后直到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晚期。 中世纪早期珠宝的风格最主要的影响来自拜占庭宫廷 。 现今保留下来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是一枚人称‘查 理曼大帝护身符’的挂坠。相传,它来自阿拉伯帝国,是 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哈里发——那个曾被写进《一千零一 夜》里的贤王——与查理曼大帝缔结联盟时送来的宝物。 但从工艺上来看,它其实应当是9世纪欧洲匠人们的手 笔。 不过出自欧洲本土这一点并不会减少它的神秘。 据中世纪的僧侣们说,这枚以金做底,以大型蓝宝石 为中心,四周镶嵌着祖母绿、石榴石、紫水晶和珍珠的垂 饰,曾藏有一缕圣母玛利亚的头发。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查理曼大帝直到驾崩都把 它当作护身符挂在胸前。后来他的棺柩被打开,这枚挂坠 才从他的脖子上取了下来。这种厚重、圆润,仿拜占庭风 格的珠宝直到13世纪中期仍然可以看见。 但进入13世纪后半叶,那个哥特风格全盛的时期,珠 宝也开始渐渐变得和建筑一样,尖耸、修长,有着明确的 线条和华丽的设计。 这种越来越轻盈的风格一直延续到了14世纪,英国红 玫瑰王——亨利四世——送给自己女儿的那顶波西米亚王 冠,就是一个尤其漂亮的例子。 到了中世纪晚期,受到国际哥特与文艺复兴前期的影 响,珠宝的样子逐渐趋于自然主义。宝石切割与珐琅着色 等技艺上的进步,也让珠宝的样式更加多姿多彩了起来。 花草、动物、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成为珠宝师们的灵感源 泉。 白玫瑰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王冠便是这段时期 的产物。 中世纪这三个阶段的珠宝,在风格上也许迥异,但人 们对宝石与贵金属的偏好却一直没怎么有过改变。 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欧泊石以及所谓的巴拉斯 红宝石(也就是红色尖晶石)为最昂贵的宝石种类。 因切割技巧上的局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宝石的加 工都以打磨抛光为主,样子也以最后呈圆润的蛋面形状为 多。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