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寻根之旅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2022),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月亮照在阿姆河上》(2022)和学术随笔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2019)。 作者简介: 伊桑巴德·威尔金森出生于1971年,从小在爱尔兰听着祖先们——植物学家、艺术家、水手和士兵——的冒险故事长大,他们游历了中国、非洲、印度和阿尔巴尼亚,这让他对漫游世界充满了激情。大学毕业后,他在《乡村生活》杂志社工作。之后他前往巴基斯坦各地旅行,但这一雄心壮志因肾衰竭而中途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透析和第一次肾移植,他成为《每日电讯报》驻西班牙的战地记者,然后成为驻巴基斯坦的记者并完成了他的旅行,这次旅行成为本书的主题。经过第二次肾移植,他现在是一名驻香港的记者。 译者简介: 王凤梅,贵州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贵州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史研究。 审校者简介 蓝琪,1948年生,湖北安陆人,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任教,二级教授,2015年8月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著有《称雄于中亚的游牧民族》《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等,译著有《草原帝国》、《治国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等。
内容简介
一股强风从北方吹来。阵阵雨点鼓点般敲打在烟囱上,顺着烟囱流向正冒着烟的泥炭火上。外祖母的家在丘陵起伏的爱尔兰乡间深处,透过窗户,我看到剪掉了一层厚厚羊毛的绵羊在冬日的花园里横冲直撞,想要在杜鹃枝丛里寻找庇护所。“可怜的小东西。”我想。 很快,我也将在阴沉沉的夜晚出门,提着包艰难地行走在乡间小巷(bohreen)中,一边走一边等着有便车能载我一程,让我离开壁炉的舒适,去往巴基斯坦。上帝啊!整整一个星期,我的心情在激情和怯懦之间徘徊。我到底为什么要回去? 我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发展自己的事业,过一种激荡人心的英雄生活;另一方面,一想到重返世界的那个地方,我脑中就会浮现可怕的画面—患上致命的疾病,或是被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绑架,砍掉脑袋。天性中渺小的一面让我贪生,但我的过去——以及摇摆不定的事业抱负——又让我勇敢。我的老板是《每日电讯报》的国际部主编,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不断请求他把我派到更有挑战的地方,我不想再待在温室般的马德里。现在既然他给我提供了驻伊斯兰堡记者的工作,我无法拒绝。 那是2006年1月,华盛顿所谓的“反恐战争”正如火如荼,而巴基斯坦则是其“前线”。沙特百万富翁逃犯奥萨马·本·拉登曾在2001年策划了一场针对美国的灾难性袭击。人们普遍认为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的山洞里,这里是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庇护所,他们在这里发动全球圣战(Jihad),也使巴基斯坦陷入变乱的阴影之中。 “巴基斯坦”总挂在西方人的口头上:资金雄厚的智库招募可以在地图上对巴基斯坦精准定位的专家;美国总统睡觉时床边放着一本与巴基斯坦相关的书;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则认为应该发射几颗核弹把巴基斯坦炸掉。 巴基斯坦就是新闻。任何与巴基斯坦有关联的人都是报社用得着的。而我就有这种关联。 英国、印度与巴基斯坦百年纠葛的缩影,动荡时期的巴基斯坦,现代政治与古老传统的碰撞 。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 ※《旁观者》《每日邮报》《伦敦标准晚报》《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当代旅行文学经典,知名旅行作家戴芙拉·墨菲、威廉·达尔林普尔赞赏和好评 ※洞悉神秘主义者、部落首领和封建领主的生活世界,真正了解巴基斯坦的精髓和本质。 远方译丛,重新发现身处的世界——跟随旅行家和探险家行走并记录当下,感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 丛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主编并作序推荐,精选历史旅行文学佳作,它们既是经典游记,也是旅行指南。可以说,远方译丛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钥匙,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异乡的生活;一次用文字展开的纸上旅行,一场足不出户的冒险,它告诉我们世界的广阔、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多样,它同样见证了人类好奇心的边界,那便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