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经济学(精)
作者简介
陶永谊,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硕士。之后师从**经济学家朱绍文*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思想史。先期就职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参加中国外贸经济体制改革、中国2000年**经济环境等重大课题研究,并获**重大课题研究一等奖。出版专著《旷*持久的论战: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互利:经济的逻辑》《互利:政治的智慧》,影响力至今不衰。后期任深圳**经营战略研究中心证券咨询部主任、深圳新兰德证券投资培训中心主任、深圳巨澜投资分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全天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光大证券证券投资分析师。 当过兵,下过乡,经过商,也做过学者。现为独立投资人。
内容简介
三、提高产品价值的**方式是改善客户的体验 二元交换模型说明,交换得以实现的前提,不仅 取决于交换比例是否符合互利的原则,还取决于产品 的功能和质量是否可以给交换方带来足够高的满意度 。这是己方产品得以售出的前提。斯堪的纳维亚航空 公司的简·卡尔森说:“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你 可以看到资产方面有多少架飞机,价值多少亿。然而 ,这错了,我们是在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在资产方面 应该填的内容是去年我们的班机共有多少愉悦的乘客 。因为这才是我们*重要的资产——对于我们的服务 感到高兴并会再来买票的顾客。”这位企业高管说出 了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产品的价值来自客户的体 验,而成功的产品创新就是改进客户的体验。一个有 着愉悦体验的客户肯定是一个忠诚的客户,他会购买 *多公司的产品,并且忽略价格因素和竞争性产品, 并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善意的忠告和建议。当企业的 经营状况陷入困境时,*根本的原因一定是我们的产 品给客户的体验大不如前了,要么是产品的功能已经 陈旧,要么是产品的可替代性过高(有太多的竞争者) ,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感*。突破的路径只有一 个,那就是通过产品创新,重塑客户的体验。除此之 外,没有别的路径。 四、不要吝啬你的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 与亚当‘斯密所言不同,经济行为并不排斥同情 心、怜悯心和爱心。而且这些利他的情感,并不是单 方面的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像行为学 实验所证明的那样,当一个人福利的相对改善超过总 福利的2/3的情况时,就会引起普遍的同情。由于交换 是双方的事情,对他人的同情也会带来对方的回报。 当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自利原则不排斥落井下石、 趁火打劫的行为。但在互利的观念里,这是一种十分 短视的做法。互利原则鼓励在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 施以援手,这样一来,对方会成为你的忠实客户,会 在他们境遇改善后做出报答。以*小的买人成本,获 得*高的卖出收入,只是经济学家一厢情愿的想法。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决定了我们的收入不仅取决于 我们自己的努力,还取决于对方合作的态度,将要素 价格压低到极限,只能带来对方合作意愿的降低。将 原材料价格压得过低,你很可能获得的是偷工减料、 假冒伪劣的产品。付给劳务的费用过低,换来的只能 是消极怠工、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结果是*加得不 偿失。你给员工的高工资,表面看来是成本的提高, 但如果能换来员工*加积极的工作态度,依然比给予 低工资收获*高的效益。这根源于商品交换的特性, 它并非像传统经济理论所述,是一种“等价交换”。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不等价的,因为双方交换的是各自 的禀赋优势,这种优势并不能用统一的劳动时间来衡 量。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买来的商品和服务,自己就 是花上再多的时间和努力,也不可能生产出来。而对 对方来说可能只是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这正是 我们要把自己消费的产品转交给他人生产的秘密所在 ,即双方对交换都感到物超所值。在亚当.斯密那里 ,经济学与伦理学似乎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 《国富论》认为,面包师和酿酒师为公众提供食品并 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自利的动机。但在他的另一 部据说*为重要的(斯密自己认为)著作《道德情*论 》中,斯密却又不厌其烦地大谈人类的伙伴精神,他 指出:“不管Mr]被假定得多么自私,在其本性中明显 地存在着某种原则,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并使别人 的幸福对他而言是必要的。尽管除了看到别人幸福的 快感以外,他从中得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同情或怜 悯的形式。”斯密甚至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并不是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它存在于每一个人 的心中。面对斯密在两部著作中**不同的表述,经 济学界在19世纪后期就提出了所谓的“斯密问题”, 这个问题直到**也没有得到解决。但在互利经济学 的分析框架内,我们可以找到自利与同情心相互包容 的标准和各自的边界,并且可以在一个模式中将它们 统一起来。互利的分析范式可以建立与商品经济** 一致的伦理规范,在经济行为中做到“知行合一”。 不再纠缠于利益与伦理的冲突。主流经济学一直强调 的所谓经济学的“价值中立”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对 自由市场的崇拜本身就包含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互利 经济学并不回避“善”、“恶”、“正义”这样的伦 理判断,互利经济学承认“共同正义”,即商品交换 中的公平理念,也承认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善与恶的区 分。在公平底线内的交换,因为分配比例对所有的交 易当事人都有利,大家彼此之间释放的是善意。当交 换比率**一方的公平底线,交换由互利的博弈转换 为零和博弈,**公平底线的部分,即是一方所得, 亦是另一方所失,这时一方的“善”就是另一方的“ 恶”,出现了伦理上的对立;当交换比率突破了重置 成本,零和博弈转变为互害博弈时,双方都恶意相向 ,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时的伦理判断就会陷 入非理性状态,出现将对方妖魔化的倾向,无论对方 提出任何协议,都会被打上邪恶的标签。这种两败俱 伤的格局,正是互利经济学所要极力避免的结果。 五、格局决定事业的大小 主流经济学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其格局狭窄 ,容纳不下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家的担当精神。从个人 物质财富满足的角度,企业家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 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物质财富 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找不到人生价值的支撑,迷失 了努力的方向,在寻求各种感官刺激之后,是*加沉 重的失落和自我价值的否定,幸福感反而不如艰苦奋 斗时期。一些人出现精神障碍,另一些人则走向** 。通过炫富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效果极为有限, 因为总有人会比你*加富有。事实证明,支持企业家 在达到财务自由之后还会继续前行的动力,*不是***的个人主义,而是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精神,是那 种**自我的事业追求。互利经济学可以为企业家提 供一个*加丰满的人生坐标:在*大限度满足他人和 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定。我们不再需 要从经济学之外去寻找心灵困境的解脱方式,经济学 本身就会告诉你什么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奋斗目标。 P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