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61.50
折扣购买: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精装版)
ISBN: 9787520702775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自序 人能弘道 我年轻时,有人提问:“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你会读什么?”我还在苦苦思索时,别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当然是《论语》了!” 钱穆先生九十二岁时,说他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论语》,并且总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如此看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平凡人还是大学者,《论语》都是一本必读且必须不断重读的经典。 如果读书要分季节的话,那么《论语》是春天的首选,因为书中充满了成长的希望与动力。孔子原是个平凡的孩子,经由立志学习而开发潜能,在知、情、意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体现出君子、贤者、圣者的气象。 我最早学习《论语》,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目的是为了考试与升学。上了大学,必须要研究儒家思想,我才第一次主动而认真地把这本经典通读一遍。 当时触动我的,并不是孔子的哲学高见,而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譬如,孔子听到家里马厩失火,他只问:“有人受伤吗?”孔子真是见人不见马啊!他听说朋友过世无人料理丧事,就挺身而出负责一切。朋友馈赠祭肉,他作揖拜谢;朋友送他车马,他则不拜。拜祭肉,是为了表示对朋友祖先的尊重,可见孔子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 我潜心研究《论语》二十余年,但苦于历代各家对于很多章句没有达成共识。于是,我采取西方哲学训练的方法,依诠释学原则,对每一句话进行深入的思考:它究竟在说什么?它想要说什么?它能够说什么?它应该说什么?接着再设法整理出一贯的系统。 譬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一个“仁”字,涵盖了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仁是“人之性”,人只要真诚,就会体察到内心有向善的自我要求;第二,仁是“人之道”,人生的正路在于择善而固执之;第三,仁是“人之成”,亦即止于至善,必要时还要“杀身成仁”。 孔子在生平自述中提及“五十而知天命”一语,这代表五十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如果孔子不是五十岁时出来从政,并且在五十五岁时周游列国,那么他的思想与人格又如何在艰难的磨炼中放出耀眼的光彩?他的见解又如何被后人称为人类普遍的智慧呢? 那么“天”又是什么?研究《论语》的人很多,能够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人却很少。孔子既要“知天命”,又要“畏天命”及“顺天命”,可见“天”是个主宰,赋予人类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要人实践向善之性,并止于至善。 人若真诚,就会体察到内心有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此处,“别人”指的是由亲到疏、由近到远的每一个人。所以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十二个字从古至今都未曾有人实现,将来也不太可能实现。但是若无此志,则人生又岂有方向可言?人类又岂有光明的未来?孔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指出了人性与天命之间的这种关系。把握了这一点,则所有正派宗教与儒家皆可殊途同归,甚至“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我从《论语》得到的启发太多了,迄今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十种以上的图书,五种以上的音像制品。这一切都是逐字逐句梳理《论语》的心得。本书为我梳理《论语》心得之大全。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本书以“人能弘道”为名,正是为了凸显孔子的人文主义立场,并且“道”之一字可以联系天道与人道,确立这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及超越性。 “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2018年全新修订,布面精装珍藏版 古典原文、白话译文、学术详谈,一本书讲透《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