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整本读经典第一季:重新阅读一本书

中学生如何整本读经典第一季:重新阅读一本书
作者: 王召强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25
折扣购买: 中学生如何整本读经典第一季:重新阅读一本书
ISBN: 9787532173983

作者简介

王召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曾获上海市第十届教科研评比二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写作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部分省市教学评比一等奖。曾经荣获“上海市十大语文教学之星”称号,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松江区、杨浦区骨干教师,2015年度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人物。编著有《主题写作十二课》《阅读人格二十课》《语文太重要·高中写作创意》《古文对话百八篇》等。深信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人。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用一辈子备课”的教学理念鞭策自己,“一辈子学做教师”“做一辈子教师”。

内容简介

2016年7月,由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的传记片《天才捕手》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A.司各特·伯格所著《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一书,着重讲述的是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与他的图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之间的崇高友谊。 在美国出版史上,很少能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并以能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 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借以表示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伯格的《天才的编辑》一书被誉为“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等,其改编电影《天才捕手》虽然被批评为“过度表演化,也太过模式化,缺乏灵气”,但是这部电影的主要魅力围绕在三位主演身上:妮可·基德曼、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 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奇编辑珀金斯,使人分分钟入戏。裘德·洛在1997年的传记片《王尔德》中饰演过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继《冷山》之后再度合作,令影片颇有看头。这部影片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珀金斯和沃尔夫之间的故事,但是还涉及了另两位文学天才,即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被珀金斯发现的这三位天才,同属于美国“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代表性人物。关于迷惘的一代的来源,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提到过。当时格特鲁德·斯坦因小姐使用的T型福特车的发火装置出现了故障,车行里那位在一战中当过兵的小伙子在修车时技术不熟练,而且工作态度不够认真,斯坦因小姐提出抗议后,车行老板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位老板对他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于是斯坦因小姐回去之后就对海明威说:“你们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全是这样的人,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别和我争辩,你们就是迷惘的一代,与车行老板说得一模一样。” 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迷惘的一代不仅是美国文学的第二个繁荣期,也标志着美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摆脱了英国殖民文学乃至欧洲文学的影子,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 美国诗人、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在《流放者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中认为迷惘的一代主要适用于这样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大多于1900年前后出生,成长在中产阶级家庭,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参军到欧洲,大多数人去了法国,在战争中受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创伤;回国后一部分人聚集在美国原本是穷文艺家聚居地的格林威治村,却不甘心过着茫然无谓的生活,一有机会便纷纷返回欧洲;然而在欧洲的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几年的时间里,欧洲已经变得与他们记忆中不一样;他们渐渐体会到了欧洲的衰败和落后,又重新萌发了回到美国的念头。 在考利看来,“这一代人之所以迷惘,首先是因为他们是无根之木,在外地上学,几乎和任何地区或传统都失却维系。这一代人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所受的训练是为了应付另一种生活,而不是战后的那种生活,是因为战争使他们只能适应旅行和带刺激性的生活。这一代人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试图过流放的生活。这一代人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不接受旧的行为准则,因为他们对社会和作家 在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看法”。 迷惘的一代所植根的时代精神具有两大特征: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度繁荣和美国国民的精神空虚与道德堕落。迷惘的一代作家们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现代主义手法,在思想意识上受到欧洲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继承了马克·吐温、惠特曼和豪威尔斯的民主主义传统和美国人独有的探索精神,拓展了小说创作题材的范围,对小说的语言与形式进行各种大胆创新与实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一种“现代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 迷惘的一代的小说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充分反映了创作题材的现代性。它旨在揭示现代经验,即战后弥漫于西方世界的异化感、孤独感和绝望心理,并深刻反映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性格认同危机”。其次,迷惘的一代的小说在作品形式和创作技巧上同样显示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在作品的叙述形式上往往摈弃通晓一切的全知叙述,而经常采用有限的、不可靠的甚至自相矛盾的叙述角色。不少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时间顺序,巧妙地采用隐喻、意象和象征的手段表现主题,并通常以含混的、开放性的方式结尾,这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然而,用“迷惘的一代”概括战后的一代文学青年其实是非常笼统且不确切的。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颇为不屑地说:“让她(斯坦因)说的什么‘迷惘的一代’之类和所有随便贴上去的肮脏字条见鬼去吧。”应该看到,虽然这批作家在生活经历上有共同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忽略其个人特色;相反,个性和个人风格正是他们致力追寻的东西,也是推动他们进行文化反叛的初衷。 迷惘的一代是时代环境造就的一代人,他们的追求收获甜蜜也采摘苦涩,他们在战争中度过了成人礼;在青年时代经历社会的分崩离析,追崇欧洲,向往自由生活;伴随着对理想的醒悟步入中年。他们曾经徘徊迷惘,逃避现实,追求理想,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学识超越了现实的困顿,在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着人生目标的本真。正如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引用的《传道书》那样:“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在《天才的编辑》一书中,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沃尔夫这三位作家所占的篇幅其实差不多,而第一个被珀金斯发现的天才作家正是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他在一战期间参过军(1917),但是没有上过战场,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正是在珀金斯的帮助下,菲茨杰拉德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人间天堂》才得以在1920年3月26日出版,这部小说因传达出鲜活的时代感而一炮而红,短短几天第一版竟已售罄。珀金斯所在的出版社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在广告中骄傲地宣称菲茨杰拉德是“本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长篇小说作家”。一周以后,菲茨杰拉德就和女友泽尔达·赛尔在离斯克里伯纳大厦几个街区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结婚。他们永远记得,是珀金斯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根据《天才的编辑》记载: 《人间天堂》就像整个时代一面飘扬的旗帜。它不仅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注意,销售也势如破竹。H.L.门肯在他的《时尚人士》上发表评论说,菲茨杰拉德写出了一部“正了不起的处女作——结构创新,思想深邃,具有美国文学中如美国政治的诚实那般稀有的才华”。在同样由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社会史专著《我们的时代》(Our Times)中,作者马克·沙利文(Mark Sullivan)写道,菲 茨杰拉德的第一本书“所创造的分野就算不能说创造了一代人,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说它让全世界关注一代新人”。 菲茨杰拉德自己在书的结尾也阐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代新人,”他写道,“他们在日日夜夜的幻梦中呐喊着前辈的呐喊,遵循着前辈的信念;终将注定走出幻梦,走进肮脏、灰暗的动荡社会,去追寻爱与尊严;这代新人要比老一辈人更希望摆脱贫困,更崇尚成功,他们因此而愿意付出更多代价;他们长大成人,发现诸神皆死,百战俱殆,一切对人的信念也动摇了。” 关于这本书的畅销状况,作者本人在《早年的成功》 中回忆道: 我昏头昏脑地告诉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我估计我的小说销量不会超过两万册。一阵大笑之后他们告诉我,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能卖五千册就是非常好的成绩了。我想它出版一周以后销量就超过两万册了,不过我那时太拿自己当回事儿,压根没想到这是很滑稽的事。 这本书的成功并没有令菲茨杰拉德发大财,但令他一举成名。他才24岁,看起来注定会成功。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在这年下半年可以给沙恩·莱斯利写信说:“你把菲茨杰拉德引荐给我们是帮了我们大忙;《人间天堂》是我们当季最畅销的书,现在销售还很强劲。” ............ 作品本身尤其令这个国家不安定的年轻人激动。马克·沙利文后来这样谈菲茨杰拉德的主人公:“年轻人在阿莫瑞的作为中找到了自己的行为准则;紧张的家长则发现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罗杰·伯林盖姆进一步写道,这部小说“把所有参战的那一代年人安逸的家长们从安全感中惊醒,意识到他们的孩子身上的的确确发生了某种可怕的、也许是决定性的变化。它让他们的孩子第一次骄傲地拥有了‘迷惘’感”。后来,菲茨杰拉德写道:“美国即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最炫的狂欢,可说的事还有许许多多。” 虽然“迷惘的一代”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要等到1926年海明威的首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时才被正 式提出来,但是早在1920年,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就表现出了一战以后年轻人的迷惘,并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就是由菲茨杰拉德命名的爵士时代(the Jazz Age)。 走过文学的幽谷,聆听经典的跫音!教育部2017年语文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好帮手来啦! 王召强老师根据多年一线语文教学经验,以独特的视角和清晰的脉络,帮助中学生理顺作家创作的前因后果,探寻经典作品暗含的精巧玄机。打开这本书,打开六部文学经典的瑰丽世界! 视频课程,扫码即得,随书观看。一经典一视频,碎片时间充分利用。全方位、多媒体、广视角,足不出户感受名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