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易经

一本书读懂易经
作者: 李书有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一本书读懂易经
ISBN: 9787550612624

作者简介

李书有,生于1937年6月,1956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0年4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赴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师从著名哲学家孙叔平教授,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1973年至1975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哲学,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张岱年教授,专长于周易哲学、道家哲学、儒家伦理、佛教文化研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研修学院院长,韩国周易学会名誉会长,泰国弘易学会学术顾问。

内容简介

相传孔子为《易经》作《传》,阐发易理,称之为《易传》,包括《 彖传上 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 传》、《杂卦传》 十个部分,象《易经》的羽翼,故称“十翼”。东汉经学家将《易传》的 《彖! 传》、《象传》、《文言》附于每卦,《系辞传》、《说卦传》、《序卦 传》、《杂卦传》 附于《易经》之后,从而形成了包括《易经》与《易传》合一的版本,统 称之为 《周易》。 人称易之发展,为“人更三圣,世历三世”。三圣,指伏羲、文王、 孔子; 三世,为上古、中古、下古。 以上所述,是历史传说与史籍所载的《易》之产生与演变。 近人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时代青铜器铭、甲骨文、陶文,以及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出土的卜骨、竹简、帛书研究,易学界提出刻在铜器、 甲 骨、陶器、竹简上的奇字实为数字卦,如:一(为一)、×(为五)、(为六) 、 十(为七)、八(为八)、九(为九)。一、五、七、九奇数为阳,六、八为阴 。奇 数之阳中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少阴,八为老阴。六个数字 的 组合,实为一种数字卦。表明易卦由数字图形演变而成。 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周易》,因编带烂断,竹简 错 乱,已不可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与现在通行本《周易 》相 比较,卦序完全不同,卦名颇有不同,卦爻辞有同有异,看来是另一种 传本。 易学界对《易经》产生的确切年代仍存在着分歧。一般认为,《易经 》 产生于西周初年,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太卜”之官,依据“三易 ”,职掌 占卜。据《左传》与《国语》记载,春秋时代,以《易》占卜已很流行, 留下不 少以《易》占断的例证。 二《易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 《易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 。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先秦各家皆重视《易经》,其中以 儒家 最为突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言:“加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 以无 大过矣。”(《论语·述而》),足见其对《易经》的重视,也显示出《易 经》的价 值。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 》、《象》、 《说卦》、《文言》。”这是说,阐释《易经》的《易传》中的《彖传上 下》、《系辞上 下》、《象传上下》、《说卦》、《文言》为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 》中说:“孔 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这是说,《易 经》的十篇皆孔 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中又说:“故日《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 历三 古。”“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上古、中古、下古。 儒家是以道 德解《易》的,《易传》中的道德内容,应该说属于儒家阐发的《易》之 德。但 《易传》中哲学思想,从其哲学范畴;太极,阴与阳,形而上与形而下, 道与 器等等,皆出自道家,是道家著作,《庄子》的《天下篇》揭示出《易》 之核心 思想:“《易》以道阴阳。”应该说《易》之道,为道家所阐发。阴阳家 吸取 《易》之阴阳学说,大讲“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又吸取《洪范》的 五行思 想,倡“大九州”之说,大讲“五德终始”之变,开既讲阴阳,又讲五行 之先 河,也开了秦汉术数之先河。 汉代《易》之传授皆本于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 。丁 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又传《易》于焦延寿;焦延寿又影响了京房 ,于 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与“京氏之学”列为学官,属于官方 易学,其 特点是以象数解《易》,利用《易》讲阴阳灾变,属于汉代今文经学系统 。另 外,还有以费直、高相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其特点是以《易传》解释,阐 发其 中的义理,属于汉代古文经学系统。还有以道家黄老思想解《易》与道教 修炼养生解《易》的。汉代天文、历法、地理、中医也以《易》为理论与 方法 论依据,促进了中国古代方技的发展。汉代,方术极为流行,影响到社会 各个层面。 汉代,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易经》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 《汉 书·艺文志》中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 言,义之 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求也; 《春秋》以 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 :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 世有 变故,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这是说,“六经”中的《乐》、《诗》、《 礼》、《书》、 《春秋》皆为专门之学,即所谓“五常之道”,各有其具体的用途,并且 随着 时代需要而“变故”,而《易》是居于“形而上”的哲理之原,为《乐》 、《诗》、 《礼》、《书》、《春秋》的理论依据,即所谓的“五学”之原,其作用 是无限的, 即其“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