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中国读本

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中国读本
作者: 沈起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12.00
折扣价: 7.08
折扣购买: 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中国读本
ISBN: 9787507831443

作者简介

沈起炜,1914年生,江苏苏州人。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上海市交通中学、大同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教育学院教师、教授、历史系主任,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学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专于中国古代史。著有《宋金战争史略》、《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卷)》、《先秦历史故事》等。

内容简介

第十章 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 杨家将的历史,只有这么一点儿。读者一定要问:“难道杨家将只有这 点事吗?” 对了,杨家将一定还有许多生动的战斗故事。可是他们祖孙三代的活动 ,没有被史书详细记载下来。写书的人没有充分的资料做根据,不好多写, 这是很遗憾的事。 关于他们的历史资料虽然简单,传说却异常丰富。人民热爱杨家将,不 断地讲他们的故事。丰富的传说使杨家将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民的心中。封 建统治者要埋没他们,人民却使得他们成为伟大的人物。人民是公正的,也 是有力量的。 杨业牺牲后不久,民间就在讲他的战斗故事了。宋朝出名的文学家欧阳 修,在杨业死后六十五年,写了一篇文章,说杨业、杨延昭父子英勇的声名 ,不仅天下读书人都知道,连小孩子也很熟悉。由此看来,杨家将的故事, 流传到现在,将近有一千年了。 关于杨家将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当然,传说不全是事实,但是有一部 分应该是真实的。为什么传说跟事实会有不同呢?因为人们在讲的时候,总 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发展了故事。这种传说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民认为杨家将对保卫宋王朝作出了贡献,应该受到人们的敬重。元朝 时有人写杨家将的戏曲,就特地在戏曲里安排了一座纪念他的府第(叫做“ 清风府”,后来传说里叫做“天波府”),说大小百官到这座府第的楼前都 得下马,连皇帝每年也要来烧两次香。 人民严厉地责备通敌的奸臣。在传说里,人民痛斥了潘仁美、王钦若这 两个家伙。他们虽然没有公开通敌,然而正是这个潘仁美,把英雄逼到了死 地;正是这个王钦若,起初主张逃跑,后来又陷害寇准。这种行为,跟通敌 能有多少差别呢? 人民还创造了寇准审潘洪(传说中的潘仁美)的故事。在《清官册》这 个戏里,潘洪不得不低头认罪,亲口供出陷害杨家的罪行,这的确是大快人 心的事情。 人民讲到杨业兵败被俘的事件时,不愿意让老英雄落到敌人手中,创造 了杨老令公碰碑自杀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壮气氛的场面。英雄殉国了 ,遗骨还不得家乡,人民是不愿意的,因此又出现了杨六郎等进幽州盗遗骨 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写成小说,也编成戏曲。直到现在,京戏里(别的剧种 里也有)还有《李陵碑》(也叫《托兆碰碑》)、《孟良盗骨》等戏。 人民要尽情地歌唱英雄,他们又塑造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光彩的人物。 传说里杨业的妻子佘太君,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这绝不是凭空捏造出 来的。上文说过,杨业的妻子是抵抗契丹贵族的名将折从阮的孙女,本来就 是有光荣传统的将门之女。而且让一个一百岁的白发老婆婆挂帅杀敌,人民 一面赞扬了杨家,一面也骂倒了无数没用的大官僚。 人民塑造了佘太君,又塑造了另一个女英雄——穆桂英。她在历史上似 乎有点根据,杨文广的妻子是慕容氏,“慕容”和“穆”声音相近。但传说 中的穆桂英是宗保的妻子,所以这个说法未必可靠。她飒爽英姿,亲自选中 杨家的少年英雄做夫婿。她英勇无敌,大破辽军的天门阵。这个人物的出现 ,发扬了杨家将的传统精神,也使封建社会里被压迫的妇女扬眉吐气。人民 为了这双重的原因,特别喜爱这个人物,直到今天,还把她看作英雄妇女的 典型人物。 英雄在封建时代里,受尽磨难,有时不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但到朝廷 需要他时,还是会振作起来的。人民创造了杨五郎的形象,让这位粗豪的汉 子,在五台山出家。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宋王朝,虽然换上了和尚的装束,仍 旧留下了战马。最后,在六郎的鼓动下,终于重新走上战场,杀敌人,保卫 宋王朝。在戏曲里,也有《五台山》(也叫《五台会兄》)的剧目。 杨家父子领兵多年,手下自然有许多英雄好汉。封建时代的史家只记下 一位老将王贵,人民是不能满足的。人民于是举出了孟良、焦赞,让他们来 打奸臣、平民愤。这样的故事,使人感到兴奋。 人民是乐观的,对反抗民族压迫充满信心,讲了杨家将英勇牺牲的故事 ,又讲了佘太君、杨延昭、杨宗保抗击辽和西夏的故事。有一本章回小说叫 《杨家将演义》,就是系统地讲述杨家将的事迹的。小说里面的故事,跟历 史事实出入很大,然而正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本小说写得比较粗糙,这是因 为没有经过很好的加工。如果我们听艺人们说《杨家将》、《金枪传》等评 话,就会觉得内容丰富多彩了。 人民就是这样歌颂了杨家将,斥责了权奸和皇帝。 人民喜爱杨家将英勇抗辽的故事,封建统治者就歪曲杨家将的故事,让 人们不知不觉受到毒害。他们把杨四郎说成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物,让他投降 辽朝,做了萧太后的驸马。《四郎探母》这个戏的情节,就是这样编造出来 的。人民反对这样做,在一出叫做《三关宴》的戏里,杨四郎终于羞愧自杀 。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的爱憎是不同的。 只有在人民的新中国,才有可能认真地整理这些传说,抛弃其中的糟粕 ,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化遗产。 以现在深受观众欢迎的戏曲《杨门女将》来说,旧本子叫《十二寡妇征 西》,写得凄凄惨惨,情调很低沉。新本子并没有叫死掉的男将复活,却让 百岁老人在历数“三代男儿伤亡殆尽”的事实后,激昂慷慨地唱出“……孤 寡一门,历尽沧桑,我也未曾灰心”的豪情壮志。她又针对关于杨家主战是 报私仇的诬蔑,严正地指出:“杨家要报仇我报不尽——哪一战不为江山, 不为黎民!”这样一来,调子高亢了,精神境界提高了,古代的历史传说起 了激发人心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P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