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金钱观:做财富世界的聪明决策者](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15/09/20230815094021283.jpg)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大脑的金钱观:做财富世界的聪明决策者
ISBN: 9787521757637
克劳迪娅·哈蒙德是英国大众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英国波士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她还是一名主持人,在BBC 4频道主持两档心理学节目:All in the Mind和Mind Changers。她著有《情绪过山车》《时间弯道》《深度休息》等图书,曾获2013年英国心理学社会图书奖、大众科学类首奖,2012年英国心理学会公众参与媒体奖、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媒体成就奖、英国神经学协会神经学公共理解奖,2011年心理学领域的思想改变奖等。
第 10 章? 金钱焦虑会使人思维贫乏? 也许你会忌妒在法国南部过着富足生活的迈克·里德。也许你还忌妒那些因为彩票中奖而一夜暴富的人。心理学测试和脑部扫描的结果显示,这种心理反应很常见,这样的结论对你来说已经不足为奇。可是,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测试和扫描还揭示了我们对穷人的厌恶。没错,不是理解,也不是同情,而是厌恶。这是一项重大发现,该发现表明(如果需要表明的话)穷人在很多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有的方面很明显,有的方面很出人意料,但是,这一切对穷人来讲都不公平。 对穷人的轻视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他人产生敌意?针对偏见的传统研究表明,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跟我们不一样的话,我们往往讨厌他们,不信任他们。而且,对于其他群体,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其他群体和我们的不同之处,而在自己群体内最关注的则是共同点。但是“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把这一过程推进了一步。按照这一模型要确定我们对一个人会做出何种情感反应,只需要两步:第一步就是判断对方是敌是友,也就是看看他们是否热情友好;第二步就是判断他们是否有能力。综合两个方面的判断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情感态度。因此,由于我们觉得年老体弱的人可能不再拥有能力,也绝对不会给我们造成威胁,所以我们对他们最强烈的情感就是同情。 说到金钱,很多人都会觉得富人很有本事,但是不够热情友好,所以人们普遍会对他们心生忌妒。而穷人既不够友好也没有本事,所以我们会对他们产生厌恶之情。的确,这种强烈的厌恶之情甚至让一些极端的人觉得穷人都不配被称为人。 说到这里,我可以感受到你有多不赞同了。其实我对穷人并不这样看待,事实上恰好相反。我并不厌恶穷人,我只是客观地想告诉你一些研究结果,只不过结果令人极为惊讶。 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学家拉萨纳·哈里斯(Lasana Harris)和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在 2006 年进行的脑部扫描。研究人员给扫描仪中的志愿者看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的彩色照片。其中一些人显然很富有,例如身着高档西服的商人,而另一些人则显然不止是穷人,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的流浪者。 当志愿者看到流浪者的照片时,三分之二的人承认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厌恶,这种现象本身很有趣,又令人很烦恼。但是,哈里斯和菲斯克更感兴趣的是大脑的活动。脑部扫描显示,当志愿者看富人的照片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被激活。之前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看见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大脑这个部位就会活跃起来,而看到无生命物体时则不会有这种反应,脑部扫描与这一研究结果正好相符。简单地讲,前额叶皮质给我们传递出如下信息:“这是我们的同类!”于是我们就觉得眼前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不是割草机、鸽子,或者其他的东西。但是看到流浪者的照片时,内侧前额叶皮质却没有发出上述信息。的确如此,志愿者的大脑并没有把步履蹒跚、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家伙归为人类。相反,大脑中有关厌恶的部位被激活了,这个流浪者被非人化了。 看到这个研究,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联想到跟大屠杀相关的大量阴森恐怖的文献资料。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多纳粹分子会对犹太人(和其他人)做出惨绝人寰的事情?不管犹太人再怎么“不堪”,他们终归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可是纳粹分子为什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这项研究也许会解答部分问题。 对穷人的厌恶令人战栗,因为厌恶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甚至被人刻意利用。作家普里莫·利瓦依(Primo Levi)谈到他在大屠杀时期被送往集中营的漫长旅途时说,纳粹士兵只是让他们带上钱财和贵重物品,却根本没有提到要他们带马桶之类的用品,以便在漫长的火车旅途中使用。所以,到达繁忙的奥地利火车站时,这些囚犯一被放出来就忍不住当着候车乘客的面排便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了。纳粹分子只是使出了一点小小的伎俩就立刻让人觉得犹太人很恶心,没有人样,这使得他们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似乎不是那么不可接受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对待穷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不至于叫人战栗,但是人们表现出来的铁石心肠,还是那么令人不安。 在英国进行的公众态度研究表明,一开始,很多人认为贫穷是穷人自己的错。从某些方面来讲,人们对于贫困的态度似乎变得冷酷了。著名扶贫慈善机构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以英国 19世纪伟大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命名)开展的调查显示,虽然当时经济低迷,很多人都认为贫穷会影响所有人,但仍有 69% 的人赞同“实际上每个人只要愿意,都有足够的机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个人,以及你受到了多大的激励”。与此同时,在另一项关于社会态度的权威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 1994 年至 2010 年期间,认为懒惰和缺乏意志力造成贫穷的受访者从 15% 上升到了 23%,而认为是社会制度不公平造成贫穷的受访者则从 29% 下降到了 21%。(顺便说一下,大多数人认为贫穷会一直存在,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认为贫穷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对穷人还不够同情。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的研究人员让英国两个城市贫困区的人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一个共同的现象浮现出来:每个小组里的人都会讲到他们知道有的家庭买不起足够的粮食,却拥有新款的手机或者电视机。正如下一章所讲,我们所有人都坚定地认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合理消费,而当穷人嘴上说买不起必需品却还要进行高端消费时,我们感到特别恼火。 总而言之,这些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的人(甚至还会更多)认为只要振作起来,就可以摆脱贫困。这些人既包括从来不为钱发愁的富人,也包括或许对穷人多一些同情的不太富裕的人。 这样的态度会一直存在,也许我们不该对此感到吃惊,因为其他研究已经表明 5 岁的小孩都已经学会对穷人持有消极态度,这种态度会贯穿他们整个孩提时代。这种现象在中产阶级的孩子中尤为显著,而经济条件稍差的家庭的孩子的态度则比较微妙。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 5~14 岁的美国儿童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亟须修葺的破败房子,另一张是漂亮的郊区房子,房子前面有一块修剪整齐的草坪。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想象这两座房子里面会住什么样的人,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想跟哪一家的孩子交朋友。 首先,为了重塑大家对美好人性的信心,我很高兴告诉大家如下情况:绝大多数参与研究的儿童,不管他们自身的背景如何,普遍把两所房子里的人想象得很好。但是到了具体细节,孩子们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差异所致。 例如,当一些贫困儿童谈到中产阶级家庭干净整洁的生活时,大约五分之一的贫困儿童说他们认为这些人势利 、粗鲁、欺凌弱小。“他们生活富裕,幸福美满,可是穷人却倒在雪地里。”一个孩子这样说。 看到破败的房子,一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说他们认为里面住的那家人懒惰、肮脏、吝啬,甚至想象那家人正在做着“砸窗户”之类的事情。相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更具有同情心。一个孩子说:“如果他们不富裕,衣服不整洁,就会有人嘲笑他们,但是我会尽力跟他们做朋友。”然而也有一些贫穷的孩子对破败房子里的人持消极态度。当然,他们意识到社会对穷人的看法十分苛刻。比如,在假想场景中,一些贫穷的孩子说自己更喜欢跟贫穷的孩子交朋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贫穷的孩子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接受。 孩子们在人生这么早的时期就形成了对穷人的消极看法,这非常令人担忧,因为这会使人们对穷人的偏见更加根深蒂固。 有研究表明,6~7 岁的孩子认为穷人家的小孩在学校的表现肯定是很差的。孩子们告诉研究人员大多数富有的学生会实现他们的梦想,只有不到 25% 的贫困儿童可以实现梦想。由于机会少,实际结果可能和孩子们的预言很接近。但是如果贫穷的孩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那是很危险的,这会成为他们的心理暗示,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刻板印象”。有一组表现不佳是由于有人一直向他们灌输消极的观念。所以,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感觉他们的人生机遇是由上天决定的,他们甚至没有想过哪些是值得尝试的。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对于穷人,成人脑中还存留着自孩提时代就有的较为消极的看法。人们认为收入低的人更有可能变得懒惰、肮脏、毫无动力、心情不悦、容易愤怒以及愚笨、麻木。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俄克拉何马州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医科学生接待的穷苦病人要比富有的病人多,而他们和病人待的时间越长,对穷人的态度就会越消极。到第 4 年培训结束时,据说他们不愿意再为那些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他们更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看待穷人。这项研究是早些年进行的,希望看在病人的分儿上,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一些人因穷人贫穷而责备他们,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坚信“这世界是公正的”。这一信念是指,总的来说,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持有这样一种世界观可以让人心安,也能给人一种能够掌控一切的感觉。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会使人们有如下看法:人之所以不幸,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的。所以穷人的贫穷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或工作不够努力,或不负责任,挥霍无度。 的确,1992 年有关人们对无家可归者的态度的研究发现,对无家可归的人,有人表示同情,有人表示愤怒,也有人表示厌恶,态度越是敌对的人,越有可能深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 但是我们对于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如果一个人不喜欢穷人,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喜欢富人呢?答案是不一定。耶鲁大学的苏珊·霍维兹(Suzanne Horwitz)的一项最新研究证明,这些态度之间没有关联。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穷人,那你也不一定会喜欢富人,反之亦然。心理学研究通过调查会发现,人们嘴上说不喜欢富人,但是霍维兹通过在研究中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得出的结果却正好相反。这一方法旨在深入了解人们的真实想法。它常用于测试种族情感。 在实验中,人们坐在电脑前,屏幕上会闪现出单词,其任务就是将这些单词按好坏分类,每过一个词都要按“下一个”键。 例如,“极好的”这个词就被归到“好的”一类。但是实验人员还把单词按贫富做了分类。在这里,“高收入”被归为“富的”一类。 但更巧妙的是,人们要尽快地回答,电脑会记录他们回答问题所用的时间。如果人们将“好的”词和“富的”词归类时点击的是同一个键,而且速度较快,这就说明他们认为这两个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个测试很难作假,而且通过测试能够深入了解参加测试人员对一个话题真实的看法。 心理学家发现,不论他们说什么,中产阶级的潜意识中是支持富人的,但是他们也未必反对中产阶级(本研究不包括低收入群体的态度)。然而,如果两辆车相撞,一辆是昂贵的捷豹,另一辆是旧丰田车,那些在之前测试中支持富人的人们纷纷倾向于对豪车司机比较宽容。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羡慕富人,这可能会使我们对待富人的态度比对穷人的态度要好,也就是无意识地歧视穷人。这样的情况对于穷人不算太糟,因为世界并不绝对公平,一旦他们处于那样的情况,就很难逃离。原因之一是贫穷会迫使人做出糟糕的抉择,而这些抉择会让别人认为他们不负责任。 对金钱的担忧会使智力下降? 每年收获前的日子,对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甘蔗种植户来说,都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通常别无选择,只得借贷或典当物品来支付账单。2004 年,又是在这种最艰难的时期,一组心理学家让 500 名蔗农做了一系列认知测试。几个月之后,在收获了甘蔗、拿到了钱后,心理学家让这些蔗农又做了一次测试。 这些蔗农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在长达 4 个月的研究中基本不变,变的是他们对金钱的担忧。研究发现对金钱的担忧会影响农民的认知能力。在收获之前没有钱时,他们的智商(IQ)分数比有了钱之后低 9~10 分。这就足够将他们的智商归到另一类——从智力超常到智力一般或从智力一般到“呆笨”。 这一研究表明一些事情似乎显而易见,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缺钱时,挣钱就成为当务之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塞德希尔·穆莱纳森是研究贫穷对认知的影响的主要学者,而且是蔗农实验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说:为金钱担忧的人,大脑中很少有容量去关注其他事物。他的研究表明容量的减少会导致智力的显著下降。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被迫一整晚不睡,第二天就很难正常思考。在穆莱纳森的研究中,缺钱对思维的影响是整晚不睡对思维的影响的 80%。 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对金钱的担忧会使心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测试是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购物中心进行的。 参与测试的人要假设一种情况,即他们修车需要支付 1 500美元,或这笔费用的十分之一,也就是 150 美元。 参与者脑中有了这些账单后,要进行两项测试。第一项测试是一种智力测试,常用于心理学研究,被称为“瑞文推理能力测试”,它测试参与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会让你看一系列以白色为背景的黑色图形,但图形之间有空缺。你的任务就是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图案填进去使其符合逻辑。第二项测试中,电脑屏幕上会有指令以一定速度闪现出来,这些指示会告诉你以最快的速度按下键盘上的某个键。预测出下一个会出现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项测试能测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呢?首先,人们在这两项测试中的表现显然不同。尽管我们感兴趣的是富人和穷人不同的表现,但是要知道,他们已经牢牢记住了两个汽车维修价格中的一个。不论富人记住的是 1 500 美元,还是 150 美元的维修汽车账单,他们的得分都一样优异,而不太富裕的参与者在面对高额账单的时候,他们的得分非常差。要知道,这并不是真实的账单,而只是假想的账单。即使没有真实的花费,对金钱的担忧对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也很大。 我们都有过度关注的问题,不是关注钱,就是关注其他事情。想象一个孤独的人在手机上看别人发的照片,看到似乎每个人都与他们的朋友玩得很开心;或者一个尝试戒烟的人一打开电视便看到老电影里的主角点上香烟;或者一个刚刚流产的女人,似乎频频听到朋友怀孕的消息。在这些情况中,事实上其他人并非每天晚上都与朋友外出,电影中的人也不是总在抽烟,周围的朋友也不是都刚刚怀孕,而是拥有这些特征的人对你来说突然变得突出和醒目,他们备受关注而其他人却没有。 金钱也是如此。没有的时候,你对它很着迷,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它。糟糕的是,塞德希尔·穆莱纳森和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者埃尔达·莎菲尔(Eldar Shafir)的研究表明,你越为钱发愁担忧,就越不能做出摆脱贫穷的正确决定。 1.英国知名心理学家、波士顿大学客座教授、诸多心理学奖项获得者克劳迪娅·哈蒙德“金钱心理学”经典之作; 2.用有趣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讲述我们该如何看待幸福、财富、贫穷、债务、激励、非理性、幸福、慈善、税收以及如何科学消费、俭以致富; 3.想富口袋,先富脑袋。光有金钱知识远远不够,你还差一个金钱大脑。抵制错误的金钱观,从认识大脑对金钱的反馈机制和金钱对大脑的改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