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园(中国白族节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钩沉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三节 开放包容 祈祥纳福 白族先民选择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这片人间乐土,既是祖国的西南边 陲,同时又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历史上的“西南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儿交会。准确讲,这条古道承载更多的是人们生 活必需的盐和生活用品。这也是古道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随着茶马盐的 南来北往,西去东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藏文化、古印度 文化自然随着马帮的铃声在这里交会、碰撞,反映在白族节日中就是白族 节日文化的开放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族的本主文化。 邓赕诏妃柏洁夫人(又名慈善夫人),在部落争斗中失败殉国,胜利者 皮逻阁却容许她被奉为柏节夫人本主,受到大理很多白族村寨供奉;唐将 李宓奉唐朝派遣,千旦迢迢征伐南诏,结果“二十万人,弃之死地,只轮 不返”,他自己也魂断苍洱,死后却在苍山斜阳峰麓李将军庙中被作为本 主享受祭祀,且香火旺盛;唐西沪县令郑回在南诏王阁罗凤进兵西川时被 俘,因其精通儒学,被阁罗凤聘为帝师,异牟寻继位后位居清平宫(南诏宰 相,共6位)之首,死后也被奉为本主。至于自然神灵,民族英雄,南诏大 理国主,中原王朝派往大理的一些文臣武将,只要对人民做过好事,都可 作为本主被崇拜,它充分体现了白族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剑川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石宝山举行,届 时滇西北三州八县白族和其他各族群众纷至沓来,弹弦对歌,以歌觅偶, 情投意合,还可以共度良宵。这种万人对唱昼夜相接,欢歌笑语响彻幽谷 ,场面十分壮观。而有趣的是,近在咫尺的宝相寺里,却是神像庄严,晨 钟暮鼓,诵佛念经不辍;石宝山石窟中也是菩萨、南诏王室、女性生殖器 崇拜同排并列。无独有偶,在白族文化积淀深厚的洱源凤羽。同样有灵鹫 寺、本主庙、形似女性生殖器的“崖母阴”同处在一个区域,共同享受白 族善男信女们的崇奉。难怪许多从事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的 专家学者都要来大理寻觅破解这其中的奥秘。 白族可谓一年四季都有节,他们常说:“愁愁苦苦过一天,欢欢乐乐 也过一天。”没有一个人笑着来到人间,各种苦难似乎与人类如影随形, 然而,人生的苦难虽然无法避免,但创造快乐去战胜苦难靠的却是人类的 智慧。白族就是这样的民族。白族的许多节日活动都具有释放忧苦、娱乐 身心、凝聚民族、增进融洽的功能,同时又有祈祥纳福的诉求。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节白语称“过哲旺”,是所有节庆中时间最长、 活动最多、全民参与的重大节日。从腊月三十封门到第二天天刚破晓,由 各家小男孩一边开门一边高声赞颂:“开门大吉,大吉大利。”新的一年 便开始了。村村寨寨自发组织起来的歌舞表演走村串户,深受老百姓欢迎 。但无论何种表演。祈样纳福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如耍龙舞,最后都要 高声吟诵:“一条青龙东海来,为庆新春耍一台,自从今天耍过后,阖村( 家)得安然。”围观的群众不论多寡,都要齐声应和“好、好”。耍鹤舞的 老寿星经过各种诙谐有趣的逗鹤动作,最后白鹤终于上当,老寿星顺利跨 上鹤背,自然也要根据祝贺的对象,用吹吹腔形式恭贺一番。在洱源凤羽 ,还有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尹尹悟”活动。每年正月初五晚上,凡7~ 12岁的男女儿童,以街巷为单位组成若干小队,挨门挨户去进行“尹尹悟 ”祝岁。无论儿童贺年队走到谁家,都会受到热情欢迎。主人将他们迎进 厅堂,排好队后,领队就指挥大家齐颂:“尹尹悟!尹尹悟!新年新遂, 万年万遂,尼格亥斯(汉语意为人员健康),格歹汉非(汉语意为鸡猪饲养得 好),顺顺遂遂!”主人家齐声回答:“好!好!好!”在热烈祥和的祝福 声中,儿童向主人告别,主人捧出乳扇、香肠、饵块馈赠。活动结束,孩 子们聚在一起,在大人的协助下“搭拼伙”(汉语意为野餐),尽情欢乐。 深夜12点后才散去。 观音在白族人民心目中是仁慈、吉祥、幸福的化身。观音经常以排忧 解难、逢凶化吉的美好形象生活在白族人民中。“观音伏罗刹”说的是观 音以超凡的智慧和神通制服了在苍山洱海间专食人眼的罗刹,从而使白族 人民免遭剜目之苦;“观音负石阻兵”说的是观音为让苍洱免受刀兵之苦 ,化成一老妇身背巨石吓退进兵大理的兵将,从而避免了苍山洱海间的血 雨腥风;观音为让挖银矿的矿工免遭矿井坍塌伤亡的厄运,化为一身背竹 篮装鱼的妇人在洞外叫卖,吸引矿工出洞观看。类似的传说,在白族地区 很多,自然以祈祥纳福为主旨的观音会也就盛行在白族地区。 被誉为白族人民狂欢节的“绕三灵”,前来的群众,共同手持柳树枝 ,象征生命之树常绿;枝上悬挂寓意母腹的葫芦祈愿子嗣繁昌。徐嘉瑞认 为“古代以树为社稷之象征……大理绕三灵之柳树,由祀祖而演为神也” 。祈祥纳福的寓意十分明显。火把节村村竖的火把树,最顶端都要插上大 书“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彩色升斗。一年一度的“花子会”,有钱的 都要早早备下布施的钱财,赴会时依次馈赠;与此同时又从乞丐们手中要 回少许粮米拿回去放入米缸或做给小孩吃,据说这样可保阖家健康,清吉 平安。在这里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大家共同祈祥 纳福的美好心愿。 第四节 人神和谐的白族宗教现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 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 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由于它给予穷人以 精神的慰藉而给富人以进入天国的廉价门票而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白族人民开放、包容,同时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从而使 多种宗教在大理都有存在的空间。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乃至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大理地区都有人信仰。其中尤以儒、释、道为最。佛教 和道教在白族地区经历了白族化和地方化的整合后,形成了被一些学者称 之为“白族密宗佛教”的阿吒力教派,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白族的宗教信仰中,有的地区以信 仰原始宗教为主,大部分地区以崇拜本主和信仰佛教为主。据学者考证, 认为佛教在唐代贞观开元之际(7世纪初至8世纪初)已传入大理。民间传说 ,在南诏时期,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饮光迦叶僧,抱金褴袈裟,携舍利佛牙 到达大理传教,后入定鸡足山。元人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写道:“此 邦之人,西去天竺(印度)为近。其俗尚浮屠,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 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止 。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大理素有“妙香国 ”、“佛国”之称,说明白族人民信仰佛教既普遍又虔诚。剑川石宝山石 窟中佛像众多,造型精美,表情丰富,反映出白族人民崇尚善良慈悲,勇 敢智慧的精神境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窟艺术中数处展示的“白族化” 的观音形象。石钟寺区第七窟的甘露观音,坐像高1.52米,左手捧钵置膝 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因毀坏不可辨认。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 ,美丽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民间称她为“剖腹观 音”。相传观音虔心修行,可是有人讲闲话,说她心不诚,她急了,干脆 掏出心脏以明心迹。外来的观音被白族人民赋予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 反映了白族人民聪明伶俐、善良慈悲和襟怀坦荡的民族性格。石钟寺区第 五窟雕像民间称之为“愁面观音”。“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 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在她的“愁面” 上,反映了人世的悲苦和对苦难众生的慈悯。狮子关区第二窟有浮雕观音 立像一尊,俗名“酒醉鬼”,高约两米,左手托一瓶于胸前,右手向上指 。左侧有一犬,犬颈拴铃。酒乃佛家所戒。白族人民称观音为“酒醉鬼” ,既反映了白族人民的诙谐幽默,也说明白族人民心目中的观音巳从神坛 上走到他们中间,和凡夫俗子一样照样贪杯,喝多了也会变成“醉鬼”。 白族化的观音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她不是高踞于白族人民之上,而 是生活在白族人民之中。她不是遭逢危急时千祈万祷才出现,而是哪里有 白族人民,哪里就有观音。难怪白族人民起名时干脆以观音为名,如叫李 观音得等。 在洱源凤羽有一座横跨大涧河连结十多个自然村的石桥,桥南端有一 院地藏宫,桥北头有一组石浮雕,雕刻了十八层地狱中人们遭受种种折磨 的画面。两边楹联写道:“书不尽言绘出阴间警阳世;教以多术刻来古像 化今人”。“忠臣孝子出入是门无愧色;义夫节妇往来此地有和颜”。洱 源五充有一本主庙联也写道:“谋人妻、夺人产、霸人钱财,纵然磕头也 无益;忠于君、孝于亲、友于兄弟,即使不拜又何妨!”这就是白族人民 对宗教的认识,它不是报应在来世,而赴贯穿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白族宗教信仰中,体现白族人民“人神和谐”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族 最富民族特点的本主崇拜。 白族人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外来的各种先进文化为我所用, 又以自己的智慧对各种文化加以改造后推陈出新,使人和自然、人和神、 人和人和谐相处,这方面的例子在白族历史发展中随处可见。这也是白族 文化一直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我们常说,世界需要和平,要和平就需要处理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 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 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族这种人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 的美德具有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意义。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