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作者简介
宿春礼:山东人,9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图书行业,擅长把一部部历史、文学经典重新整合,加入注释与名家点评,满足读者的阅读诉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邢群麟:曾从事记者、编辑、高级经理人、研究机构负责人、畅销图书策划人等工作。
内容简介
商纣王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电视剧《封神演义》可谓家喻户晓,它以武王伐纣为背景,结合历史传说,讲述了一个正邪斗法、神妖混战的神话故事。剧中的主要人物商纣王是令百姓恨之入骨的残暴君王,他好酒淫乐,生活奢靡腐化,性情残忍暴虐,亲奸佞远贤臣......种种罪行罄竹难书,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此时,周朝如日中天,积极开展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于是周武王率领军队奋起反抗,使数十万商军顷刻瓦解。最终,失去民心、军心的暴君商纣王被周武王打败,一把火将自己烧死在宫殿之中。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却和传说中的商纣王大相径庭。 纣王名字中的“纣”其实是“残义损善”的意思,这也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由此可见,商纣王是个有文武才能的人,不仅才思敏捷、勇力过人,而且颇有辩才。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以下简称“《史稿》”)说:“……对东夷用兵,费了很大的力量,打退了东夷的扩张,俘虏了‘亿兆夷人’,作为自己的军队,纣对东夷的经营,使以后的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东南,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贡献。”从《史稿》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纣王并非是只知吃喝玩乐的无能之辈,纣征东夷,使商朝的疆域扩张到东南,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了开发,中原先进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南地区,让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然而,后世几乎只谈论商纣王的残暴与荒淫,大大抹杀了他的历史功绩。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对商纣王是否真的残暴提出过质疑,在他看来是有人故意将罪行安在纣王头上的。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纣王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这些罪行是后人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 那么,为什么要刻意丑化商纣王呢?质疑的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如奢靡腐化、残暴荒淫、镇压反叛、铲除异己等,这些是很多帝王的共性,并非纣王独有。但是这些劣行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却是如此地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二是将罪恶的源头引到女人身上。妲己本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但后世却认为是“女祸亡国”。其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本性凶残的帝王我行我素、独断专权,不太可能受女子左右。 三是为了抹杀纣王的历史功绩。这在上文中已经给予阐述,我们不难看出,纣王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历史上真实的纣王究竟是什么样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有待后世之人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越王勾践是否真的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大多数人对蒲松龄的这副自勉联都不陌生,而对联中“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更是家喻户晓。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夫差打败,带领所剩的五千兵马逃到会稽,却被吴军围得水泄不通。于是,越王向吴国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后,为了一雪前耻,他奋发图强,睡觉要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国家破亡的痛楚,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地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吴国。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的来历。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 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曾经真的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有人说他“卧薪”但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的帝王发愤图强的典故是个谎言?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但这两本史籍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 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皆尝胆,饮食亦尝胆也。”这段话也只提到“尝胆”,并未提到“卧薪”二字。那么“卧薪”出处为何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可惜,司马迁并未做详细的记载。之后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为基础,对此也没有细致的描述。 最先将“卧薪”“尝胆”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苏轼在信中指的是孙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 真正将“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鱼在《浣纱记》中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后来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清初的吴乘权也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这些描述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 “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有些学者表示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的意思。所谓“蓼”,清代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来刺激。“卧薪”“尝胆”本意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其实是一种曲解。 卧薪尝胆故事的真假,让人困惑不已。虽然弄清楚“卧薪尝胆”的真相可能会颇费周折,但谜团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探索未知世界,甄选60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现悬疑诡异的历史真相! ?从17个方面揭秘上下五千年历史谜题,用翔实新颖的史料颠覆你的想象! ?隋炀帝真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康熙为什么六下江南?刘墉非宰相,更非罗锅?“将相和”不过是假象?唐伯虎从未点秋香?武松从未到梁山?“三顾茅庐”是真是假?书中、影视剧中所讲并非完全真实,带你直击历史真相,拓展你的认知视野! ?参考大量科学文献和考古发现,结合zui新研究成果,深层次挖掘背后的动人真相,将冗长的讲解趣味化,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刺激和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