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茶经
作者: 陈明星 主编 朱刚 编注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茶经
ISBN: 9787569927917

作者简介

朱刚:作家,品茶师。在长沙经营一家茶道馆,宣传茶文化。已培训茶道爱好者两百多人。出版茶文化图书多部

内容简介

上篇 一 茶之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①。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②,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③,苗木上抽。]其字,或从*,或从木,或*木并。[从*,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④;从木,当作“梌”,其字出《本*》。*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⑤,三曰⑥,四曰茗,五曰荈⑦。[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⑧云:“蜀西南人谓荼曰。”郭弘农⑨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⑩,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①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掇,采摘。 ②栟榈:棕榈树。栟,读音bīng。 ③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④《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编辑的字书。早佚。 ⑤槚:读音jiǎ。 ⑥:读音shè,本为香*名。 ⑦荈:读音chuǎn。 ⑧杨执戟:即扬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⑨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⑩艺而不实:指种植技术。 ?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呈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痞块。《正字通》:“腹中积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美妙的供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卉莽:野*。 ?上*: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ǐ。 ?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生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译文】 茶树是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种优良植物。树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高。在巴山和峡川一带,*粗的茶树需两人合抱,只有先砍下枝条后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形状如同瓜芦木,树叶如同栀子,花如同白蔷薇,种子类似于棕榈树的种子,花蒂像丁香,根类似于胡桃树的根。[瓜芦木,生长在广东,和茶树相似,但味道苦涩。棕榈,属于蒲葵类,它的籽类似于茶籽。核桃和茶树,根都在地下滋长发育,把土壤撑裂,钻出地面生长。]茶,当做字,从部首上看,或从属于“*”部,或从属于“木”部,或者“*”“木”并从。[从*,写作“茶”,这个字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从木,写作“”,出于《唐新修本*》,*、木并从,写作“荼”,出于《尔雅》]。茶的名称,**叫茶,第二叫槚,第三叫,第四叫茗,第五叫荈。[周公所著的《尔雅·释木篇》中说:“槚,就是苦茶。”扬雄的《方言》中说:“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郭璞的《尔雅注》中说:“早采的叫荼,晚采的叫茗或者叫荈。”] 茶树生长的土地,以长在乱石缝隙间的品种*好,其次是长在沙石砾壤里,[“栎”应当从石写作“砾”]品质*差的生长于黄土平原。凡是种植技术不严密扎实的,尽管种植了也不会长得茂盛。种茶倘若能像种瓜那样精心照顾,3年就可以采摘茶叶。生长在山林野外的茶叶品质比较好,园林栽培的品质比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而且有树木遮阴的茶树,芽叶呈现出紫色的品质比较好,呈绿色的则比较差;芽叶如同春笋似的品质较好,芽叶短小的品质较差;芽叶成卷状的品质较好,芽叶舒展平直的品质较差。背阴山谷里生长的茶树,就不能采摘茶叶,因为它有太重的寒性,喝了会凝聚滞留在腹内,使人患腹中长痞块的疾病。 茶的用途,因为它品味寒,*适合人们做饮料。品行优良、德性俭朴的人*爱饮它。如果有人感觉干热口渴、心胸郁闷、头疼脑痛、眼睛干涩、四肢烦乱、全身骨节不舒服,只要喝上四五口茶,就好像醍醐灌顶、喝了甘露一样清爽甜美。但假如采的时节不对,制造又不精细,而且还掺杂了野*,喝了就会生病。饮茶也会喝出毛病,就像人们吃人参也会*害一样。品质*好的人参出产于上*,品质中等的出产于百济、新罗,品质差的出产于高丽。而泽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人参,就没有什么疗效,*何况用不是人参的冒牌货来充真的人参呢!假如把荠苨假冒的人参喝了,那么人就有可能得多种疾病。知道了人参有时也会对人体有害处这个道理后,那么茶叶使人体*害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二 茶之具 【原文】 籝①: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②。以竹织之,*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③。”颜师古④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无用突者⑤。 釜:用唇口者。 甑⑥: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⑦。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土中,遣无所摇动。 襜⑧: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⑨:一曰籝子,一曰蒡莨⑩,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山峡川,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释】 ①籝:读音yíng。竹制的箱子、笼子、篮子等用来盛放物品的器具。 ②筥:读音jǔ。圆形的盛物竹器。 ③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语出《汉书·韦贤传》。说的是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们一本经书。 ④颜师古:名籀。唐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⑤无用突者:突,烟囱。成语有“曲突徙薪”。 ⑥甑:读音zèng。古代用来蒸食物的炊器。即今蒸笼。 ⑦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读音bì。蒸笼中的竹屉。篾,读音miè。长条细薄竹片,在此处是指从甑中取出箅的提耳。 ⑧襜:读音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⑨芘莉:芘,读音bì。芘莉,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⑩蒡莨:读音páng láng。笼子、盘子一类的盛物器具。 ?棨:读音qǐ。穿茶饼时用的锥刀。 ?令煴煴然:煴,读音yūn。没有火焰的火。煴煴然,火光微弱的样子。 【译文】 籝:有人称为篮子,有人称为笼子,有人称为筥。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通常可以盛放五升茶叶,还有盛放一斗、二斗、三斗的,是采茶人背在背上盛放茶叶的。[籝,《汉书》音盈,所说的:“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籝”。颜师古说:“籝,是竹编器具,可盛四升。”] 灶:不使用烟囱的。 锅:要使用锅的边缘向外翻如同口唇形状的。 甑:有木制或陶制的。不要使用细腰形状的,缘口和锅接缝的地方要用泥封严。竹箅是篮子形状,两边的提耳是用竹篾系牢。开始蒸茶时,把鲜茶叶放到箅里;等到蒸熟了,再从箅里拿出。锅中的水倘若干了,可从甑口加些水。[甑,不要细腰的像系了腰带的那种,接缝处一定用泥封严。]再把有三个枝桠的木棍削制成搅拌器,[亚字应是“桠”,就是树木的枝桠。]把蒸好的茶芽、茶笋、茶叶抖匀松散放置,以免流失了茶汁。 杵臼:又叫做碓,以长期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做模,或者叫做棬。用铁制造而成,有圆形、方形、花形三种。 承:又叫做台,或者叫做砧。用石头制造而成,可以用槐木、桑木深埋一半在地下,为了在拍茶饼时不至于摇晃。 襜:又叫做衣。用油布或雨衫、单衣剪成一片就制成了。把襜布铺在砧板上,再把模放到襜布上,然后拍打即可制成茶饼。茶饼拍成后,取出茶饼和襜布,再拍打时另外换一块。 芘莉:又称为籝子,或叫蒡莨。用两只小竹片,各长三尺,其中竹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竹身上用竹篾织成方眼格子,就像农民用的箩,宽度为二尺,是用来摆放茶饼的。 棨:又叫做锥刀。把柄是用坚硬的木棒制作而成,是用来穿茶饼孔眼的。 扑:又叫做鞭。用竹子制作而成。是用来串联茶饼并送到焙炉上去的用具。 焙:在地面上挖一个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四周筑低墙,高二尺,用泥抹平。 贯: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是串上茶饼以供焙烤之用。 棚:又称为栈。用木料制作而成放在焙窑上的架子,分为两层,高一尺,用来焙制茶饼的。茶饼焙到半干时,由下层挪到上层;全部焙干后,依次从上层取下。 穿:江东、淮南一带的人用竹篾制作而成,巴山峡川一带的人用谷皮搓制而成。江东一带,把重量一斤的茶饼串成大穿,半斤重的茶饼串成中穿,四五两重的茶饼串成小穿。三峡一带,把120斤的茶饼串叫大穿,80斤的茶饼串叫中穿,四五十斤的茶饼串叫小穿。“穿”字,过去曾经写成钗钏的“钏”字,或者写成贯串的“串”字。如今不这样写,就像“磨、扇、弹、钻、缝”五个字,书面上的字形读平声,如果按着另一意思用,则又读去声。所以就用“穿”字来称呼这种扎成串的茶饼。 育:用木头制成的架子,四周用竹篾编成竹壁,竹壁用纸裱糊,里面有隔间,上面有盖,下面有*,两旁有门,其中一扇门关闭。在中间放置一个盛火器,蓄积着细小的火灰让它们略微地燃烧。到江南梅雨季节时烧水用火温烘干茶饼。[这温室之所以叫做育,就是因为它可以收藏和养育茶饼而命名的。] 三 茶之造 【原文】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①。茶之芽者,发于藂薄之上②,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京锥文也③。]犎牛臆者,廉襜然④;[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囷然⑤;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⑥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⑦;[上离下师]。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⑧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木叶一也。茶之否臧⑨,存于口诀。 【注释】 ①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薇、蕨,都是野菜。凌,带着。 ②藂薄:指有灌木、杂*丛生的地方。《汉书注》:“灌木曰丛。”扬雄《甘*赋注》:“*丛生曰薄。” ③京锥文也:京,高大。锥,刀锥。文,同“纹”。全句意为:大钻子刻钻而成的花纹。 ④臆者,廉襜然:臆,指牛胸肩部位的肉。廉,边侧。襜,帷幕。全句意为:牛胸肩部位的肉,像侧边的帷幕。 ⑤轮囷:轮,车轮。囷,圆顶的仓。意为:像车轮、圆仓那样卷曲盘曲。 ⑥竹箨:竹笋的外壳。箨,读音tuò。 ⑦籭簁:两字意思相通,读音亦同:shī。皆为竹器。《集韵》说就是竹筛。 ⑧坳垤:土地低下处叫做坳,小土堆叫做垤。形容茶饼表面的凸凹不平。 ⑨否臧:否,读音pǐ,贬,非议。臧,褒奖。 【译文】 采摘茶叶,都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三月、四月间。茶芽嫩得像竹笋的,大都生长在山洼石隙的肥沃土壤中,等新芽条长到四五寸的时候,就像薇蕨等野菜新发的嫩长细枝,这时要踏着早晨的露水及时采摘。茶的嫩芽,通常都生长在灌木杂*丛生的茶丛里。抽出的嫩枝有三枝、四枝、五枝,应该选取其中主枝挺拔的采摘。下雨的时候不要采摘,多云间晴天也不要采摘。天气晴朗了,就采茶、蒸青、捣碎、拍压、焙干、串扎、包封,这样茶饼就**制成干透的了。 茶饼千形万状。大致说,有的像胡人的靴子褶皱蹙缩;[像用钻子钻刻的皱纹。]有的像野牛胸肩上突起的肉;有的像侧面墙壁上悬挂的帷帐;有的像浮云出山卷曲盘曲;有的如同清风吹拂的水面微波**;有的如同陶工筛出的陶泥,用水澄清后,细润光滑[澄泚,就是用水把泥澄清。];有的像新开垦的土地,遇到大雨冲刷,形成了条条沟壑。这些都是优良丰厚的好茶的形状。有的茶如同竹笋的硬壳,枝干坚硬,很难蒸熟捣烂,好像破竹筛一样。还有的好像经霜打过的荷花,枝干和花朵都衰颓凋谢,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显得枯萎干黄。这些都是粗老品质低的茶叶。 茶叶的制作,从采摘到封存,一共要经过七道流程。从茶饼的形态颜色看,像胡**靴到好似霜打的荷花,茶叶大概共有八个品种。有人认为黑泽光亮形体平整的茶饼品质好,这是不高明的鉴别品评;有人认为色泽黄褐形体多皱的茶饼品质好,这是中等眼力的鉴别品评。如果对这两种茶饼,既能说出它的优点又能说出它的缺点,这才是鉴别品评茶叶的行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茶饼表面有茶汁浸润时颜色就光润;茶汁没有流出而含在茶饼里,表面就干缩起皱,制作时间久了过了夜的茶饼颜色就黑,当天制成的茶饼颜色就黄;蒸得透、压得紧,茶饼就平整;不认真蒸压,茶饼就起皱凸凹不平。茶叶和其他*木叶子都是这种性质。所以鉴别品评茶叶的好坏,自有它行内的口诀,不能仅仅用“好”或“不好”来评论。 四 茶之器 【原文】 风炉[灰承] 筥 炭挝 火筴 鍑 交* 夹 纸囊 碾[拂末] 罗 合 则 水方 漉水囊 瓢 竹筴 鹾簋[揭] 碗 熟 盂 畚 札 涤方 滓方 巾 具列 都篮 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①。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②”;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③”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风漏烬之所。上用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④。置嵽嵲⑤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抬之⑥。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⑦口,铄之。 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木吾⑧也。或作槌,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句鏁⑨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⑩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交*: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含拂末]: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水方:以椆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一斗。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纫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含揭]?: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砂。*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21],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22]: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八升。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五升。 巾:以絁布[23]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或作*,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24]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注释】 ①杇墁:本意为涂墙用的工具。这里用来指涂泥。 ②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都是八卦的卦名。 ③“圣唐灭胡明年铸”:盛唐灭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乱”,当时正值唐广德元年(763年),这个鼎就铸于公元7**年。 ④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商汤时的大尹伊挚。相传他善于调配汤味,世称“伊公羹”。陆,即陆羽自己。“陆氏茶”,陆羽的茶具。 ⑤ 嵲:读音dié niè。贮藏。 ⑥铁柈:柈,通“盘”,盘子。 ⑦莉箧:用小竹篾编成的长方形箱子。 ⑧木吾:木棒。 ⑨葱薹句鏁:薹,读音tàn。葱的籽实,长在葱的顶部,呈圆珠形。句,通“勾”,弯曲形。鏁,即“锁”的异体字。 ⑩耕刀之趄:耕刀,即锄头、犁头。趄,读音jū。艰难行走之意,成语有“趑趄不前”,此处引申为坏的、旧的。 ?洪州:唐时州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一带。 ?莱州:唐时州名。治所在今山东掖县一带。 ?彼竹之筱:筱,竹的一种,也称为小箭竹。 ?剡藤纸:产于唐时浙江剡县、用藤为原材料制成的纸,洁白细腻有韧性,为唐时包茶专用纸。 ?竹匕:匕,读bǐ,匙子。 ?用末方寸匕:用竹匙挑起茶叶末一平方寸。 ?漉水囊:漉,读音lù,滤过。漉水囊,即滤水的袋子。 ?杜毓:西晋时人,字方叔,曾任中书舍人等职。 ?鹾簋:盐罐,鹾,读音cuó,盐。簋,读音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口竹器。 ?越州、鼎州、婺州: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地区。唐时越窑主要在余姚,所产青瓷,极其名贵。鼎州,治所在今陕西省泾阳三原一带。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21]岳州、寿州、洪州、邢州:都是唐时州郡名。治所分别在今湖南岳阳、安徽寿县、江西南昌、河北邢台一带。 [22]畚:读音běn。即簸箕。 [23]絁布:絁,读音shī,粗绸。 [24]扃:读音jiōng。可关可锁的门。 【译文】 风炉:用铜或铁铸造而成,形如古代的鼎。壁体厚三分,口沿宽九分,比炉壁多出的六分让它虚悬在口沿下,用泥涂抹上。所有风炉都有三只脚,铸造的古体字有二十一个。其中一只脚上刻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刻有:“体均五行去百疾”;另一只脚上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在鼎的三脚之间,设置三个窗户,底下设置的窗户是用来通风漏灰的。三个窗户上共刻有六个古体字:一只窗上刻有“伊公”二字,一只窗上刻有“羹陆”二字,一只窗上刻有“氏茶”二字,连在一起读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口放置一个可堆放东西的支垛,里面设置三层格子:一层格上铸一只野*,野*也就是火禽,铸上离卦符号“离”;另一层格上铸一只小老虎,虎属于风兽,铸上巽卦的符号“巽”;再有一层格上铸一条鱼,鱼属于水族,铸上坎卦的符号“坎”。巽代表风,离代表火,坎代表水,风能使火旺盛,火能把水煮沸,所以窗上刻有这三个卦的符号。炉壁上还铸上连缀的花朵、垂悬的*蔓、回曲的水波或者方块图案等当做装饰。风炉可以用熟铁铸成,也可以用泥塑造。而灰承,是用来制成三只脚的铁盘,承托着风炉的。 筥:用竹篾编织而成,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者用藤编织,先制作一个木楦头,用藤绕着它编织,六角圆眼花纹要明显。它的底盖要像长方形箱子口一样削平整。 炭挝:是用铁打造成的六棱形铁棒。长一尺,一头细,从中间开始逐渐粗大。手拿细头,细头**安一小锤做装饰,就像现在河陇**巡逻时用的木棒。也可以打造成锤形,或者打造成斧形,这些全凭个人的爱好。 火筴:又叫做火筷,像人们平时用的火钳。两叉股是圆直的,长一尺三寸。两股交叉的上半部,做成平顶就行,不必打造成球形或勾锁形。一般用铁或熟铜制造。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用生铁制造而成。如今有人经营冶炼业就用“急铁”,也就是坏锄头之类回炉再炼的铁。铸造时,模芯外面涂抹泥土,外模里面涂抹细沙。土能使锅内面光滑,便于洗刷,沙能使锅外粗涩,吸热很快。两个锅耳制成方形,使锅提起时端正。锅沿要宽,可以用得时间长些;锅腹要深,使煮茶的水不超过中部。这样,锅深了,茶水就在锅的中部沸腾,茶叶在沸水中翻滚不会溢出,这种方法煮的茶水味道就格外的醇厚。洪州人用瓷制造锅,莱州人用石头制造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的东西,但天性不坚固不结实,很难持久使用。也有人用银制造锅,当然是很干净,但是过于**华丽。而这些用瓷、石、银制造的锅,要说雅致,确实很雅致;要论洁净,也**洁净,但如果想长久耐用,还是以铁制的为好。 交*:是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拼制而成的,中间掏空,用来支放茶锅。 夹子: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青竹的上端一寸处,要留有竹节。竹节以下对半剥开,用来夹烤茶饼。小青竹的汁液,*到火烤后就会散发香气,增加茶叶的香味。但不去丛林深谷是找不见这种小青竹的,也可用精铁、熟铜打造夹子,会*经久耐用。 纸囊:选取洁白而厚实的剡藤纸缝成夹层,把烤好的茶饼夹在里面贮藏,茶叶的香气就不容易泄漏。 碾[包含拂末]:用橘木制作*好,其次是用梨、桑、桐、柘等木制作。形状内圆外方。内圆,便于碾轮滚碾;外方,可提防碾的倾倒。碾槽以恰好容下碾轮没有多余的地方为*佳。碾轮,形状像车轮,但没有辐条只有一个轴穿在中间。碾槽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碾轮直径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周边厚半寸。轴的中心是方形,两手抓的地方是圆形。用来刷茶末的“拂末”,是用鸟的羽毛制作而成的。 罗、合:由箩筛下来的茶末,用茶盒贮藏,把挑匙也放在盒里。罗,先削一大竹片弯曲成圆形,用纱或绢蒙上绷紧做筛面。茶盒,用竹子的枝节制作而成,也可将杉木弯曲成圆形,外面涂抹上漆。盒高三寸,其中盒盖高一寸,盒身高二寸,口径为四寸。 则:用海贝、牡蛎、蛤蜊之类的小介壳制作,或者用铜、铁、竹制作成匙形。则,就是称度、标准、量取的意思,大概煮一升水,用茶末一平方寸。如喜欢喝淡茶,就少放些茶末,习惯喝浓茶就多加些茶末。挑匙就是标准量器,所以称为“则”。 水方:用椆木[音胄,木名也]、槐木、楸木、梓木等木片合制而成的桶,它的里外包括缝隙都要严密并用漆漆好。每只桶盛一斗水。 漉水囊:如同人们常用的过滤袋一样。承托滤水袋的框格,要用生铜铸造,以便水浸湿后没有铜绿苔臭和腥涩的气味。若用熟铜铸造,会生铜绿苔臭;用铁铸造,有腥涩气味。在树林中和山谷里隐居的人,经常用竹木制作。木和竹长久不耐用,不易远行携带很容易损坏,所以*好还是用生铜铸造。滤水的袋子,用青竹片卷制而成,再裁一块碧绿色的丝绢缝上,可以装饰一些细小的翠玉、螺钿。再制作一个绿色的油绢袋,把滤水袋装起来。滤水袋的口径长五寸,手握处长一寸五分。 瓢:又叫做牺、杓。是用熟的葫芦剥开制作而成的,或者用杂木掏空而成。西晋的中书舍人杜毓在《荈赋》里写道:“酌之以匏”。匏就是瓢,口径大,壳薄,把柄处短。西晋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到一名道士对他说:“我叫丹丘子,希望你以后牺杯里有多余的茶水时,就赠送我一些。”牺,就是木勺。现在人们通常用梨木制作。 竹筴:可以用桃木、柳木或者棕榈木制作,也可以用柿心木制作。长一尺,两端用银包裹。 鹾簋[包含揭]:用瓷制作而成,口径四寸,形状像盒子。也可以用瓶子,或者陶盒,储存细盐。揭,用竹子制作而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揭,就是竹片。 熟盂:开水瓶,储存开水用的。可以用瓷制作,也可用沙石制作。可以盛放二升水。 碗:茶碗,越州出产的为上等品,其次是鼎州、婺州出产的。岳州的茶碗也属于上等品,寿州、洪州的就稍差些。有人认为邢州的茶碗质地位于之上,其实**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的瓷器像白银,那越州的瓷器就如同玉石,这是邢瓷比不上越瓷的**点;如说邢瓷像雪,那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比不上越瓷的第二点;邢州的瓷碗颜色白,用来盛茶水,茶水呈现红色;越州的瓷碗颜色青,用来盛茶水,茶水呈现绿色,这是邢瓷比不上越瓷的第三点。西晋杜毓的《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就是指越州,说明越瓷属于上等品。这种茶碗口沿不外翻,底向外卷而不高,每碗盛放茶水半升以下。越州瓷和岳州瓷都是青色,青色衬托茶水能增强茶色,茶水呈现绿色。邢州瓷是白色,茶水呈现红色;寿州瓷是黄色,茶水呈现紫色;洪州瓷是褐色,茶水呈现黑色,都不适合做茶碗。 畚:簸箕,用白蒲叶卷拢编织而成,可用来装储十只茶碗,也可以用筥装储。包裹茶碗用的纸套,用双层剡藤纸缝合成方形,也可装储十个。 札:收集一些棕榈丝片,夹在茱萸木的一端,或者截一段竹子,将棕榈丝片束绑在一端,形状就像一只大毛笔。 涤方:洗涤盆,用来储存洗涤用水的。是用楸木板拼合制成的,制法和“水方”一样,通常可盛放八升水。 滓方:茶渣盆,用来储存喝过的茶滓。制作方法和“涤方”相同。能盛放五升茶滓。 巾:用粗布绸制作而成。每条长二尺,做两条,轮换使用,用它清洁擦拭各种器具。 具列:陈列架,可以制作成*,也可以制成架。有的用纯木制作,有的用纯竹制作。木制的和竹制的架子,颜色黑黄,有可关锁的门,都漆上了油漆。每个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称作“具列”,可以把各种器具全都存放在里面。 都篮:因可以存放各种器具而得名。用竹篾制作而成,里面编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有较宽的双层竹篾制成经线,再用较窄的单层竹篾缚绑,单篾依次压住双篾经线,并编成方形孔眼使它看起来精巧细致,玲珑美观。“都篮”高一尺五寸[其中底部宽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 ◎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里,品赏古代中国人清雅寂静 ◎选用**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 ◎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