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大丈夫孟子/中华文化研究小丛书
ISBN: 9787540780715
高专诚,山西大同人,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著述有《孔子·孔子弟子》、《论语通说》、《孔子的仁爱世界》、《先师孔子》、《孔子与中国之道》(译作)、《凡人孔子》、《孟子通说》、《老子通说》、《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专制之父韩非子》、《三晋烽烟》等。
二、大丈夫精神的思想背景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首先想做一个政治家,所 以,孟子的学说是定位在政治思想之上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主干是仁政。围绕着仁政的推行 ,孟子展开了他的全部思想。 孟子之所以认定仁政是天下政治的**正道,从 人自身来说是基于人性的本善,从外部因素来说则有 上古和近古历代圣王的事迹,以及他认为的由于没有 推行仁政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要推行仁政,当权者必须首先使自身的道德修养 达到*高要求,为此,孟子又不断强调他的由修身达 到平治天下的理想途径。 平治天下当然不是一句话的事,所以,孟子也提 出过一些实施仁政的具体方法。比如土地制度、教育 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用人之道等等。 孟子政治思想的总趋向还是要用道德统帅政治。 当然,在劝说当政者增进修养、改变思想的同时 ,孟子自己也在着力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这就是孟 子的教育事业。 虽然因为孟子思想的孤傲和过激,孟子弟子没有 取得像孔子弟子那样的成就,但这并不妨碍孟子提出 他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方针。 孟子弟子众多。在孟子周游求仕的岁月里,*高 潮时达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①,有几十辆车子追随在后,弟子达数百人之多, 这是连孔子在世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在《孟子》之中,留有名字的就有公孙丑、万章 、乐正克、陈臻、公都子、充虞、高子、陈代、彭* 、北宫、匡章、徐辟、咸丘蒙、桃应、屋庐子等十几 人。这些留有名姓的弟子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孔子弟子 ,但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天下**。 与孔子弟子一样,孟子弟子也是来自社会各个阶 层,来自当时的各个**。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他们所关切的社会和思 想问题也各不同。有热衷于求仕做官的,也有醉心于 思想学术的。在与孟子的思想交流中,有关心时政的 ,有关心历史的,也有关心哲学的。总体上讲,与当 年的孔门一样,孟门的形成和对现实产生巨大的影响 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孟子与弟子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的 作用。 没有孟子。就没有孟子弟子,反之亦然。 不过,《孟子》中的孟子弟子与《论语》中的孔 子弟子相比,不仅在数量上有所不及,而且在思想水 平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有明显的差距。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孟子》中的孟子弟 子很少有他们独立的思想表述。尽管他们向孟子请教 的一些问题相当有深度,但却很少能与孟子展开*深 入的讨论。在孟子与弟子的相互讨论中,孟子弟子的 表现也并不突出。 这一现象可能与《孟子》的成书方式有关。《孟 子》主要是记述孟子的思想.并经过了孟子本人审阅 。 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大放异彩,形成早期儒学 的一次新的思想**。 孟子去世后,战国中后期的儒学并没有出现明显 的**。这可能与当时的天下政治重心逐渐向西方强 大的秦国发生转移的事实有关。但孟子弟子集体影响 力的平庸也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 孟子是现实政治中的失败者,这一点也与孔子相 同。 当然,孟子也并不服输,他为自己一生的政治失 意思考出了种种原因和对策,其中主要是他的天命论 ,以及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强调。 在孟子看来。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是有规律和规则 的,并进而断言圣人和**的出现也是有固定不变的 时间上的间隔的。 具体到每一位安定天下的**的出现,孟子认为 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当代帝王的任用和举荐 ,一是符合天命的要求。 孟子所谓的天命,总体上与孔子的观点相一致, 是指任何个人都不能改变的时势的趋向和要求。所谓 时势,既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的因素。比如说王 朝的*替,既需要有合乎道德规范的**的出现,也 要有在位帝王的暴虐无道。 在孟子时代,因为缺少能够整合天下的贤明的君 主,当然也就不存在举荐继承人的问题。天下政治虽 然混乱不堪,但还没有到天下人不能忍*,进而显现 出明显的人心所向的程度。所以,孟子怀才不遇,没 有机会改变天下政治的方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