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
作者: 唐翼明(诠解)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论语
ISBN: 9787521200546

作者简介

唐翼明,男,1942年生,湖南衡阳人,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新***个硕士学位获得者、**讲授大陆文学的**人。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博士,师从夏志清。曾任**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政治大学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 唐翼明出身文化名门,家学甚严。父亲唐振楚,是***到**后的**任机要秘书。母亲王德蕙系衡阳市**个接*师范教育的女子。弟弟唐浩明是**传纪作家。唐翼明的学术专长为魏晋文学与魏晋思潮,已有学术著作《古典今论》《魏晋文学与玄学》《大陆新时期文学(1977-19**):理论与批评》《大陆“新写实小说”》《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等,除此之外,有回忆性散文集《宁作我》。新著《时代与命运》于2013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 “1.1”表示**篇**章。在每一章后均有篇章标号,方便读者识记。——编者注 ] 解释?“学而时习之”句,“时”字一般会解作“时常”,它准确的意思是“适当的时候”“一定的时候”“需要的时候”。 “不亦说乎”中的“说”要读成“悦”,意思也同“悦”,古代“说”和“悦”是相通的,或者说“说”是“悦”的通假字。“通假”是讲古文时常常要用到的一个术语,它的意思是两个字本非一字,但却可以互相借用,例如早上的“早”,可以用跳蚤的“蚤”来表示。不过通假常常是单方向的,不是双方向的,例如“早起”可以写作“ 蚤起”,但“跳蚤”却不能写作“跳早”。 另外,“亦”的意思是“也”,“不亦”就是“不也”,“不亦……乎?”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句式,大致意思是“不也……吗?”但不一定全要翻成“不也……吗?”“乎”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表示疑问,但“乎”字表达的疑问一般不强烈,不一定期望对方的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句,“朋”就是朋友,但严格说来,“朋”和“友”略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的“朋”也许隐含着同一个老师的弟子之意,在春秋战国时代,意味着同一个学派的人,所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主张译作“志同道合之人”。其实“朋”和“友”这样严加区分在当时就已经没有多大必要,这只要看本章第四条曾子的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经“朋”“友”连称就知道了。 “人不知而不愠”句,“知”一般都解作“知道”,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完整,这里的“知”含有“理解”“懂得”“欣赏”“赏识”的意思,所以不**等于**的“知”,其实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在**还使用的若干词语中,例如“知心”“知交”“相知”“知己”“知音”“知遇”“旧雨新知”,这些词语中的“知”都含有“赏识”的意思,不单纯只是“知道”而已。“愠”的意思是“懊恼”“不快”,“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别人不理解我,不欣赏我,我也不觉得懊恼,也没有什么不快”。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加以温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不懂得自己,自己也不懊恼,这样的人不就是个君子吗?” 导读?这是《论语》开篇的一段话,并不深奥,但千万不要轻易看过。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这三件事情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什么是人一辈子自少至老都可以做,都应该做,做起来都会带给人快乐的事情呢?仔细想想,就只有一件,这就是学习。没有人不需要学习,也没有什么时候不需要学习,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千真万确。尤其是**,一个人不学习,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要不断地学,因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放松学习就会“out”,就会被时代抛弃了。比如电脑、手机、网银、网购,许多老年人就不懂,因为十几二十年前这些东西还没有问世呢。如果你不学,很快你就会感到很多事情没法办,跟社会尤其是跟年轻人脱了节,你立刻就觉得自己真正老了。但如果你一直在学习,与时俱进,就会活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是一件可以终身行之、随时行之、时时有得,也就时时有新鲜感、有成就感、有满足感的事情,吃喝玩乐终有厌倦的时候,没有一件事可以像学习一样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的快乐。许多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忘记了学习,或者在打拼事业的时候疏忽了学习,结果到中年以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仍然停留在青年时期,慢慢变得固执、僵化,退休后甚至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好像在等死。所以从小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至为重要,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始终快乐,那就千万不要忽略这件事情。 孔子*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论语》中“学”字几乎是除了虚词和个别常用名词以外出现*频繁的词之一[1?据杨伯峻《论语译注》,“学”字一共出现了**次。 ]。孔子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他的知识是靠不断的学习累积起来的,他描述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称赞别人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由于孔子的影响,好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突出的特点,这一点在全世界可能只有犹太民族能够同我们相比。但令人感叹的是,这一传统在**的中国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现代中国人的学习热忱在全世界显得并不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警惕。 再说朋友。 儒家讲人和人的关系,有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伦之说原出于《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又《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別,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大约也还是这五种,只是君臣关系似乎已经不存在,但**的上下级的关系,老板跟雇员的关系,领导跟群众的关系,大体上也还是古代君臣关系的一种演化。朋友是五伦之一,从某种角度看,甚至是*重要的一伦。与什么人交朋友是可以**凭自我的意志和好恶挑选的,而且也可以凭自我的意志和好恶随时调整与终止这种关系,而其他几伦则不然。跟什么人交朋友,交情深浅,往来疏密,或断或续,皆可*之在我。气味相投,则倾盖若故,常常比疏远的父子兄弟关系*为密切。而且朋友的结识往往是发生在为一个理想或一桩事业的奋斗之中,因而不仅志趣相合,也常常利害相关,挫折时相勉励,困窘中相扶持,成功时则痛饮黄龙。而万一发现所交非人,可以立即断交,不必办任何手续。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特别是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交的朋友,古人所谓“总角之交”“布衣之交”,大家都尚未发迹,所交在意气,与功利无关,*值得珍惜。古代交通不发达,如果有好朋友从远方来,那真是人生之至乐,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相见比古代容易得多,但有情投意合的朋友来访来谈总是值得高兴的事,陶渊明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境界就是在**也不是人人都有、时时都有的。 再说自处。 人生在世,如何安顿自己,才会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人一辈子总是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学成文武艺”,却老是卖不出去,或是卖的价格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又喜欢跟别人攀比,站在这山觉得那山高,干一行怨一行,别人运气都好,自己总是倒霉,于是一生郁郁以终。不能否认这里面有社会不公平的因素,有人为歧视的因素,因此需要抗争,需要社会改革。但社会改革非一朝一夕可成,河清难俟,人寿几何?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是活得快乐的重要因素。以孔子那样的大才,一生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却始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到种种责难、*击,“累累若丧家之狗”[?见《史记·孔子世家》。 ]。可是孔子并不沮丧,并不哀叹,还是跟他的学生们过得愉快而充实。因为他知道“天命”的限定,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自己可以***控的。人生正如一辆马车,这辆马车有两根缰绳,一根捏在自己的手里,另一根捏在上帝的手里,上帝手里的那根比你手里的那根*为强劲有力,我们能做的只是好好捏紧自己手里的那根缰绳,以配合上帝,不要拗着来,不要违天。如果我们尽力了,就可以心平气和、心安理得了。至于人家理解不理解,社会赏识不赏识,不必多所考虑。这就叫顺天知命,这就是个君子,反之则不是。《论语》全书*后一段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0·3)也是这个意思。 这里三句话都以“不亦……乎”收尾,我们可以推想这应该是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论,弟子们有些感慨,或者觉得衣食艰难,人生不易;或者觉得郁郁寡欢,快乐难得;或者觉得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孔子便讲了这一番话,以开导弟子、宽慰弟子。人生在世,难道只有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名扬四海才是快乐吗?其实那样的快乐往往是虚荣的、短暂的、不可靠的,而孔子说的这些看似平常,却是实在的、长久的、发自内心的,也是一般人都可以追求,都可以得到的。 这样的对话贯穿《论语》全篇,《论语》就是一部后人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论的书。“论”字应读lún(仑),是编纂的意思,把孔子和弟子的言论(即“语”)编纂成书,所以叫《论语》。“论”不是讨论、议论的意思,不读lùn。 《论语》的体裁是对话体。其实无论中西,人类早期的许多经典也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古希腊的一些名著,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对话体。正因为是对话体,所以《论语》显得平易近人,亲切有味,没有艰涩玄奥之感。这只要拿它跟《老子》比一下就很清楚了。《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道;名可名,**名。”光这一句话就可以让学者们争论两千多年,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同意的结论。 《老子》跟《论语》各有各的伟大之处,不此非彼,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平易的就一定比艰涩的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分量并不比“道可道,**道”轻,不懂得“道可道,**道”,顶多不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懂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就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好了。这正如人参熊掌虽然珍贵,却不可以天天吃,人们赖以生存的还是五谷杂粮,不管看起来五谷杂粮如何普通。 1、唐翼明论语新诠全本注解,**发行。 岳麓书社2016年5月**版的《论语新诠》只选取了《论语原文》503段的300段,按专题分为二十三章陈述。此次行文顺序按照《论语》原著,且将503段全部解读。 2、有简单基本的古文语法知识点,对古文学习者做古文知识储备大有裨益。 在解读原文的段落中,对于古诗文中的知识点做浅显易懂的讲解。这是本书的特色,对于孩子的古文学习和对古汉语爱好者来说,*益匪浅。 3、注释不用生冷的条目列举方式,以解读的方式解释篇章,点名注释内容,读起来犹如一位老师在耳边谆谆教诲,阅读感**好。 4、释词、大意、导读——以唐翼明特别的方式解读论语。 与以往考究严谨的《论语》集注不同,本书明白晓畅,*有唐先生自己对《论语》的真知灼见。大意并非一字一词翻译原文,而是用白话文将这一段的意思传达出来。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全面理解本段的意义,注重将经典与现实进行对接。 5、参照《论语》校注**译本,集百家精华,融为一体。 本书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黄怀信主撰,周海生、孔德立参撰《论语汇校集释》(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结合著者自己的思考汇聚而成,有证可考,有理可思。 6、简体字排版,简洁易懂。 本书旨在为《论语》爱好者提供一本内容详实的普及读物,简体字排版可以降低阅读障碍,引起读者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