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
作者简介
李琳之,本名李琳,1967年生人。1993年获哲学硕士学位。长期专注于先秦史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系山西大学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兼职教授,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著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等。其中,《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先后入选了“百道 2020年11月原创好书榜?人文类TOP 20”和“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TOP100”。
内容简介
从表面看,这个时期的华夏大地似乎处在一个没有中心的漫天星斗似的文化格局中,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彼时各支文化的分布其实就如同严文明先生说的那样,好似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周围的山东、燕辽、甘青、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第三层花瓣。中原文化区作为花心不但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还起着向周边文化辐射的作用。9尽管这种辐射作用在西阴文化凋蔽后减弱了很多,甚至一度不复存在,但其潜在的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随着群雄逐鹿愈发显示出了其核心价值所在。 公元前4000年至前2300年,华夏大地这一重瓣式花朵般存在的文化格局,正是“胚胎中国”,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赖以成形的基础。文化中国就是指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交流而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化共同体,而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核心精神就是大家共同认可并奉为圭臬的龙文化、历法文化、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等。 濮阳西水坡后岗一期文化45号大墓发现的蚌塑龙虎鹿等图案,是迄今所见最早具备完整中国文化意义上的龙形物,该图案的摆放及其整个大墓形制的设计规划也是目前考古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历法和星宿思想的实物体现。随着后岗一期文化主动或被动地在中原地区向外广泛传播,龙这一灵动而神秘的身影在之后的1700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在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等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而由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始创”的历法和星宿文化思想也在上述诸支考古学文化遗址中有很具象的物化表现形式,如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所出玉龟和八角形图案玉版、浙江余杭瑶山和汇观山遗址所出祭坛、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所出“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以及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所出有关天象的主题彩陶片,等等。 至于敬天祭祖文化,在这一时期各区域文化系统中更是成为各自坚守的传统信条。西辽河流域的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中原地区的双槐树遗址,淮河流域的凌家滩遗址,环太湖流域的瑶山、汇观山等遗址中,都发现有内涵一致、形制类同,且均是由贵族大墓环绕的代表“天圆地方”理念的礼制建筑——祭坛。 与此相关的是,视玉为神物而加以崇拜的玉文化,也成为前中国时代各区域文化中一个共同的特色,这其中尤以红山、凌家滩和良渚三支玉文化最为发达和著名。玉文化是史前中国进入文明进程中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最为鲜明的特征。 核心文化理念的趋同,意味着“十月怀胎”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已经到了分娩的临界点,而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之光透过印度河流域和青藏高原的重重雾霭,开始照射在中原大地上的时候,那一声象征新生命的啼哭就会划破长空,长久地回荡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 看公元前4000—前2300年,“五帝”间的兴衰成败 。“五帝”都有谁?“五帝”是分别指五个人还是五个部落?“五帝”之间有什么样的瓜葛?我国玉文化的源头是哪?在《前中国时代》里,作者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为我们重现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先人们在华夏大地上,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互相争斗、融合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