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97.96
折扣购买: 美以及美的反思
ISBN: 9787515524412
【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对现代欧洲具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康德所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称为“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构成一个完整的康德哲学体系。 【译者】曹俊峰,193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师从蒋孔阳学习西方美学。后于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工作,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康德美学引论》《元美学导论》,参与撰写《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主编)第四卷,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关于鉴赏 因其存在而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也使人感兴趣的东西,不管它从何而来,是令人满意的,令人快乐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使人愉快的东西是美的。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只要它由主体而来,或者被视为由于主体才可能的东西,是善的。 由客观根源使人愉快但并非通过概念使人愉快的东西是美的。它必须先验地使人愉快,因为否则它就不能必然地被别人当作美的东西来接受。这里没有经验原理,也没有先验的法则。 (1)在感觉中使人愉快的——舒适; (2)在反思中使人愉快的——美:直接的; (3)在概念中使人愉快的——善:间接的或直接的。 理性对于想象力的全部力量的优越性,这是人们所感受到的。 990.我放弃如下荣誉:处理极为棘手的关系到(需要)天才的问题。我只能学究式地严格按规律和法则来解决它。如果说在这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谨慎小心的工作方式竟然获得成功,那么把那种工作方式与崇高的精神冲动结合起来,同时使干瘪原理的应用灵活起来的任务就仍然有待于真正的天才(不是那些专干无中生有的勾当的人)。 诗艺本来就是精神的生机勃发。含有诗意的口才就是真正的雄辩术;否则那就是修辞学或者……(句子到此中断) 991.如果雄辩术在一个民族中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个民族就得衰落,因为它已被假象所迷惑。用词朴素的演说就已经显示出欺骗而不是证明和劝说。 音乐和诗只能通过想象和悦耳的声音来打动人。 雄辩术试图借助于感性的假象来征服(听众的)理智。诗只使感性愉悦,不过问知性。 口才出众,善于辞令,雄辩术。第一种是语言表达中思想的外衣所具有的华丽;第二种是语言表达中思想的外衣所具有的令人舒适的特性;第三种则兼而有之。雄辩术与前两种并不一致。善于辞令而又有理有据是较好的。 音乐、诗、雄辩术都有欺骗和取悦感官的力量,因为它们是使感官离开思想,只引起想象的倏忽即逝的游戏。一幅画倒还能持久地展示出一个对象。 992.如果一个判断具有如下特点:它被宣布为对每个人都有效,但同时又排除了有关那种必然的(众人的)一致性的一切经验的以及其他的先验证明,那么它就不能把它的表象与我们认识能力的超感性使命的一个原理联系起来。因为这里的判断应该普遍有效,因而它就必须有一个原理;但这里又不可能有任何证明根据,也不可能有感官对象方面知性或理性运用的任何一种规律,所以它必须有一种认识能力之运用的原理,这种原理建立在我们认识能力的某种超感性的使命之上,或者与这种使命相关联;由于这种使命可能是纯粹僭越的,也可能是有根据的,因而只有在顾及这种使命时才能做出上述性质的判断。 A.有关自然美的审美判断力的演绎; B.有关自然界的崇高的审美判断力的演绎。 对于自然界这两个方面的文化教养是道德情感的准备:前者关系到不完善的义务(unvollkommenen pflichten),后者关系到完善的义务(vollkommenen pflichten)。因为在两者之中都含有自然的主观合目的性。前者的主观合目的性是在质的方面,后者的主观合目的性则是在主体合目的的使命的量的方面。 关于鉴赏的兴趣——关于共通感——感觉的可传达性。人性(Humanitas)。关于艺术的美和崇高以及美的艺术和科学。 导论:(内容的)划分。 两种审美判断中的内容都是人们想要普遍传达的主观合目的性。在两种审美判断中,决定判断的都是直观。想象力包含着对于知性和理性都普遍可传达的综合。[?第992条以及后面的第993条的后半部分,可以看作《判断力批判》最初的大纲,这显示出康德美学的人类学来源。——译注 ] 993.美与崇高 鉴赏判断要求普遍赞同,这里就会有某种逻辑性的东西,同时也就与另外一种感性判断,即只对个人有效的感觉判断有所不同。 但由于这种普遍有效性不是建立在表象方式与客体的协调之上,而是以表象方式(Vorstellungsart)与表象能力(Vorstellungsvermogen)(这属于认识)在主体心中的协调为基础,而且主体各不相同,这又使鉴赏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 因此不存在鉴赏判断的规律,即这样一种规律:根据这种规律就能决定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规律是不可能有的,除非那是从各种鉴赏判断中引申出来的。 社会交往的鉴赏力或者爱交流的素质。 因此鉴赏判断永远只能是一种单称的判断,而且我们不能为鉴赏判断提出任何其论证的力量足以说服另一个人的根据,因为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 愉快的普遍有效性因为不是借助于概念而是直观性的,所以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对于某一单独对象的认识如果要成为可传达的,就要以如下两种能力为前提:提供概念的知性和处理直观的想象力。这两种能力为了认识而在一个对象的表象中的协调一致包含着普遍规律,在主体中这种协调一致也包含着普遍规律,虽然这些规律不能被单独地考察。(“鉴赏”一词与饮食有关,饮食的动机是吃饱不饿。) 社会交往的鉴赏力·女人。 培养良好的鉴赏力是为道德做准备。 关于崇高。有某种东西,在其表象(想象力的表象)中心灵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或者天职,正是这种东西扩展到超越一切感性尺度之上的境界。 在我们自己的超越感性界限的本性中似乎发现了一个深渊。由此我们突然产生了敬畏之感,不寒而栗。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又不断地被自身安全的意识所排除,又产生了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超越了我们的把握能力。 山脉与平原。大自然仿佛处于狂暴的破坏之中,关于巨人的童话就是由此而来。它引诱(人们)去狂热地想象,使心灵陷入恐惧和高度的紧张之中。博克——弥尔顿——克洛普史托克。伊尼斯的冥府之行。[?伊尼斯(Aeneis)是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的主人公,他是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方面的英雄,故国沦陷后他四处流浪,曾与女仙西比尔相识,西比尔领他进入冥界,看到了许多亡灵,经历了许多奇事。康德把他的经历当作引起崇高感的一个例子。——译注 ]?精灵们居住的荒野。黑夜是崇高的,白日是美的。被遗弃的荒凉的城堡。 有道德的心灵的深处是崇高的。 关于善的情感。 994.判断力的原理是作为如下情形的基础的原理:使自然服从我们的理解能力,我们借此可以按照我们的认识能力所需要的主观的规则(当然也算是一种规则)来设想偶然的事物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这是判断力的需要)。 995.一个美的人在众人之中可能比一人独处时显得更美。所有人都承认,在每一个物种中,单独的个体与大多数相比较才能显得美,人类的情形与此相似。只是动物之美在一般的判断中无非是合规律性和对其目的的适宜性。否则人就不是美的动物了。[?这一句过于简略,康德的意思没有完全清楚地表达出来。动物的形态之美仅仅是合规律性与对其目的的适应性,而人的美还要表现出理性、精神和道德,这就无限地高于动物,所以康德称人为最美的动物。“否则人就不是美的动物了”这一句可能含有“人的形体在单纯合规律、合目的这两点上不如动物明显”的意思。——译注 ] 996.独创性与传统是对立的。习惯与新潮是对立的。 一切生命都要孕育降生,那微末的新芽就堪称美。 ★经典美学著作数次再版,呈现康德美学完整内涵。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探明康德美学思想的发源地和最后归宿。 ★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主体能力,而非外在的审美对象。在美学上,康德从主体出发又回归主体,他研究的是审美愉快的特殊性质,研究的是鉴赏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的是鉴赏活动与人类本性(自由)的关系,研究的是鉴赏判断的先验证据。他反复强调“任何客观的鉴赏原理都是不可能的”“美,不涉及被认识的东西”“鉴赏的真正根源不在客观事物,而在于内在情感的形式”。当下,文化艺术领域争论不断的热门话题,无非围绕美是否具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展开,康德美学依然能给予当下的每一个人带来启发。 ★任何一位有志于学习和研究哲学、美学、文艺学的人可从本书中学到康德的学风、文风,锻炼并掌握思辨和分析哲学的基本功,并养成习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术能力,本书亦可作为一份可用的参考资料。 ★译本权威,语言通晓,注释严谨、翔实,普通人也能懂的康德美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