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你:当孩子感觉被懂了一切变得容易

靠近你:当孩子感觉被懂了一切变得容易
作者: 周艳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3.00
折扣价: 39.70
折扣购买: 靠近你:当孩子感觉被懂了一切变得容易
ISBN: 9787220108488

作者简介

作者:周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怡时间》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行为与健康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行为与心理学会性教育与性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99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有十六年心理学专业学习、成长和实践经验以及超过8000个小时的一对一(家庭)心理咨询和团体带领经验。擅长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家庭系统的咨询和干预,专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成长”。

内容简介

第一章 5个故事 看看那些长大后的孩子 对家长来说,最应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是家长敲不开的心门,是养育中极其容易被忽略,并且搞不懂的部分,而这部分的盲区很有可能影响家长的情绪,继而影响和孩子的交流互动,导致家长的“技术动作”变形,陷入一个“我知道,但我做不到”的无奈怪圈。 “当孩子感觉被懂”是指什么?是关乎内心的,而不是行为表现,是指被看见被承认:内心深处的感受,付出的努力过程,内心的善意积极面,潜在的优势特质;是指被肯定被允许:个体天赋的差异,与主流标准不一样的想法,哪些被称为“负面的情绪”“消极的想法”;是指被信任被保护:不是信任做的结果如人所期,而是做的积极动机和付出被信任,当失败犯错的时候,有人保护,有人提供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足够幸运,能得到重要养育人(家长或者老师)这样的对待,孩子不仅自身身心健康,也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从心理上来说,心智健康需要“三感”建设: 存在感:我是珍贵的,是有价值的,不是对父母老师有价值,是自己能创造价值。 掌控感:不是掌控他人,而是我有自我掌控、选择和负责能力。 安全感:不是有吃有穿有钱有权,不是拥有什么,而是我可以失去什么,可以允许犯错。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变得听话,变得成绩优异优秀出众,而是希望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心理活力、活着的意义感、情绪应对管理、自律自信和自我鼓励、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韧性和弹性。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师罗伯特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里,公布了实验室两个长达75年的研究成果,回答“什么是美好人生”。他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和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以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养育小孩,做饭给孩子吃,提供身体长大的营养是相对容易的。心智的养育过程是复杂的,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的。如果孩子感觉被懂了,沟通将会变得顺畅,孩子能表达,家长能听见,能相互理解对方当下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各自分工协作变得容易,情绪平和变得容易,约定的共同目标达成更容易。 “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就像一个魔咒,代代相传。家长如果有这样的心理定式,你仔细观察,是不是孩子也常常表现出“我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而且恰恰就是在学习等重要事件上的自我管理这类事情上? 在以“讲道理”“提要求”“找问题”为主,单向输入型“我都是为你将来好”的爱的笼罩下,孩子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孩子的心智建设和性格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不妨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常常说,或者听到这样的话: “把鸡蛋吃了,牛奶喝了,把这个(蔬菜)吃一点”,“你不要跑,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我就要这个玩具,必须买,不买,我就不吃饭”,“(妈妈)你打我,我也要打你”。 ——主控大权在家长手中,孩子的掌控感缺失 “妈妈,我的铅笔(橡皮擦、玩具……)找不到了,你快帮我找找”,“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不要跑,不要耍筷子”,“给你说了好多遍了,把东西要收拾好,要有收拾,这下找不到了,又来问我,还喊我给你买,我这次给你批发橡皮擦,看你还掉不掉”,“刚刚才给你说了,喊你不要跳,从来不听我的话”,“给你说啥都不听,就跟我要害你一样”。 ——孩子无法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我是男孩子,不能穿粉红色”,“(儿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生宝宝?”“男生是短头发,女生是长头发”。 ——儿童性教育相关 “女儿(儿子)你有什么不高兴,一定要给妈妈讲”,“这个有啥嘛,都要经历这些挫折,你现在多刷题,还不是为了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啊”,“我给你报了那么多的补习班,为了你学习,我们还出来在学区房租房子住,为了你全家都操碎了心,你怎么还这样不努力,一点到晚还压力大,我们才压力大”,“妈妈,我想要吃安眠药,我失眠了,我学不进去了,我很痛苦,我想死”,“我(女儿)不想听你们(父母)说。我才说了一句话,你就不想听了,我还不是为了你好……砰(关门声)……”,“我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了,我们说好了要考一个大学,一辈子都是最好的朋友,他(她)为什么突然不理我了?” ——青春期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发展 “孩子,你要自信一点,你真的很棒,你不要怕,不要放弃,要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妈妈,我害怕,我做不到”。 ——自励vs他励、自信vs他信 “你看你这个房间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知道收拾”,“啥事情都做不好,你这个样子怎么办啊?”“一天到晚就晓得耍手机,你看你那个眼睛都要瞎了”,“一天到晚抱着ipad,你到底要干吗?”,“说好了只玩半个小时手机,这都快两个小时了,为什么一点都不节制”,“妈妈,我再看一集(动画片)嘛。不是说好就看三集吗?你这样看完一集又一集,说话不算话,哇哇哇(孩子大哭)”。 ——自律vs他律 “我孙子想吃糖,我就要给他买”,“不要再追着喂饭了,他饿了,他会自己吃的”,“让他看会动画片,又怎么样了嘛?你不(下班)回来,我们祖孙一天和谐得很,你一回来就说这个,说那个,你要说,就自己带回去带”,“就给他买了嘛,我孙子喜欢,我来买”。 ——隔代抚养问题 “你要今天乖乖的,妈妈就给你买一个冰淇淋”,“只要你这次考试考得好,我就给你买这个东西”,“妈妈先把这个没收了,等你考完试,我一定还给你”,“你好好吃饭,我等一下让你看两集动画片”,“只要你今晚早睡,妈妈给你发10元钱红包”。 ——关于孩子的外驱力和内驱力 “这个孩子上厕所,起码要上一个小时”,“我家的孩子一回家就把房门锁上,也不知道在里面干吗”,“我家的女儿洗澡都要洗一个小时,还听到在里面放歌听、唱歌”。 ——关于孩子自我发展的独立空间 “你给我滚一边去,去墙边站着”,“对不起,妈妈,我不该惹你生气”,“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妈妈,我错了,你不要生气了,我真的错了”。 ——被罚型孩子与讨好型孩子,涉及孩子的人际交往和成人后的亲密关系,爱的能力 这些对话只是日常家庭生活中众多对话的冰山一角。中国家长更善于用类似的这些语言来“激励”孩子们,这是几十年原生家庭的隐形教育所传承的语言。你们可能会好奇,如果不这样和孩子说话,那可以或者需要换成什么语言?你们也可能会有疑虑,难道这样说有什么不妥吗?会有什么后果吗?爸爸妈妈从小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自己现在不是生活工作挺好的呀? 接下来大家能带着这些好奇和疑虑,开始翻阅让家长痛心、与孩子心智成长有关的五个故事,听听那些作为家长很少有机会听到的孩子的心里话,看看长大后的孩子会是怎样的。 走进一间心理咨询室,其实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意味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向一个陌生人,开放自己的内心和想法,不知道将会发生怎样的后果。我常常被来访的充满各种情绪的鲜活的生命表达所感动,在和他们共同穿越黑暗的过程中,在和他们共同寻找并允许光亮照进来的那一刻,在看见他们释然的笑容的时候。 我将我接触过的人和事,不是以咨询记录和卷宗的方式,而是以故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下便是来自我的来访者的故事。 第一节?26岁职场女“拖延症”的自我疗愈 我总是跑向办公室的打卡机,和“迟到”赛跑不拖到半夜12点过我很难睡到床上总是在交工作报告的前几个小时才能写出字,无论多早拿到任务和要求爸妈让我去相亲,我总是各种借口我越知道有件事情特别重要,我就越会往后拖 一、我用“拖延”来反抗父母 从某一个节点开始,我就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与父母的对抗她看上去长相甜美,扎着马尾,头发浓密黑亮,是在工作的间隙来我的工作室,比较休闲的上衣配牛仔裤,毫无妆容的干净的脸庞,乍一看,更像是一名学生。 她说,是她爸给她找的咨询师。 她爸给她说的过程中,她一直比较抵触,一是怀疑爸爸找的咨询师可以信任开放吗,二是对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印象不太好,总怕来了被教育被疏导。 她愿意这么直白地表达,我倒是很喜欢。 她说:“决定来之前,我上网搜索了,看了一些和你相关的文章和视频,感觉还不错。其实我一直也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我:“很欣赏你这样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态度,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呢?”她说:“凡事拖拉,行动力不强。很多事情想得好,但很难去实现。觉得没什么在乎的人和事情。 “这种状态,感觉在大学里就有了,很颓废。我的专业我很不喜欢。第一次在大学里挂科,我告诉我爸爸时,他暴跳如雷的样子我现在都记得。 “我一直想逃离他们,可实际上,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我的影响又非常大。“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表面上表现得无所谓不在乎的样子,心里常常莫名的慌,可又做什么都没什么劲儿。”我想起她爸爸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孩子拖沓,不谈恋爱,生活不积极主动。”我问:“你从小属于比较听话的孩子吗?”她说:“算吧。小的时候大人们总说我很乖。”我:“你说,大学的专业你不喜欢,是因为你之前不了解这个专业还是什么?”她说:“这个学校和专业,都是我爸爸帮我选的,他说以后好找工作。”我:“你当时,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她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我喜欢画画,但这个不好找工作啊。还有感觉说什么父母都有那么多听上去很有道理的道理。 现在我最讨厌他们说‘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你好’。”我:“你说大学挂了科,爸爸暴跳如雷,你当时什么心情?”她说:“沮丧,丢脸难堪,很压抑。也觉得他生气很应该,就是一个正常家长的正常反应。”我:“后来你的大学怎样念完的?”她说:“拖拖拉拉,尽可能完成最基本的考试。”我:“你现在的工作,喜欢吗?”她说:“我以前在外资企业实习过,我喜欢那里的工作氛围。现在这个工作是妈妈帮助找的。”她说:“现在想起来,从某一个节点开始,我就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与父母的对抗。”我:“你有做过自己觉得最成功反抗父母的事情吗?”她想想说:“有一件吧,我文了身。瞒着他们。” 二、我用“拖延”来掩盖我的自卑 我要长大,你们要控制我,我用“拖拉”来反抗你们 她说:“我很佩服和羡慕那些可以勇敢做自己的事情的人。”我问:“嗯,听上去你对自己没这样做有些沮丧,那是什么阻碍了你那样去做呢?” 她想想说:“我从小怕长辈和老师,还有我心思比较重,总觉得没有人懂我。” 她接着说:“好像之前遇到好多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着决定和解决的。现在遇到什么大事的时候,总会犹豫,害怕自己会像父母说的‘做不好,走弯路’。” 我问:“想想这些年,你发觉拖拉着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没?如果没有好处,怎么会坚持了这么久?” 她说:“我发现,好像拖着,自然有爸妈来解决,感觉他们来收拾摊子,谁让你们叫我按你们的意志做事情?压抑的心情就有点发泄出来。我发现自己很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想得很好,但又达不到,就更没什么劲儿去努力了。我发现,如果我拖着不去完成,最多就是背一个‘拖拉’的名,但就没人可以质疑我没能力做到啊。” 三、养一只猫,互相照顾和成长 爸爸妈妈,请不要干涉和帮我做事情,我要自己经历,自己做主 她说:“我后来养了一只猫,有时妈妈在我这里,但我尽可能自己照顾它。 “父母不来我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养着它。 “我学着照顾它,去了解它,和它交流,看着它的眼睛,我觉得有的时候能听懂。“我现在已经有自己的目标了,生活计划性和工作行动力都有了很多的改变,但好像我的父母并没有看见,或者他们觉得没什么。“不过,我没那么在意他们如何反应了。“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多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做主和负责。“我自己已经长大了。”再后来,我发现她烫了头发,做了发型,穿上了裙子,有一个周末来,还化了淡淡的妆,看上去真是美极了。 来访人在10次咨询结束后的评估里写: 周老师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人,在此之前我从未体会过如此被人理解的感受,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让我知道自己是可以被理解的。 目前的生活工作依然按部就班,但相比咨询前的状态改变很多,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变得更加自信。 周老师有话讲 摆脱爸爸妈妈的强力控制,是我们成长的功课 什么情况下,人会容易拖延呢?从小时候开始,当我们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而面对的任务比较艰巨需要付出努力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使用拖延,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一种自我防御和保护,毕竟人的“本我”是追求快乐和轻松舒适的,所以才有“万事开头难”这种说法。就好像时间拖得久,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不用承认自己可能会做得不好,可能会失败很难堪。拖延背后隐藏的是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建设不够,需要依赖别人对自我的肯定,受他人的评价影响大,陷入感觉自己不好又不敢改变的局面。 那如果已经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和模式,如何改变呢? 首先是孩子的现状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急于改变孩子,这样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防御。然后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自己和别人,找到并去实践改变自己的方法。 这不是一本育儿教科书, 这是一本关于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对照书。 这不是我一个人写就的书, 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具有普遍性的*真实的日常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