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做一个会说话的女子
作者简介
李子涓,80后,毕业于***研究生院,毕业后与文学结缘,写下了一系列温暖又治愈的文字,深*女性读者喜爱。北漂十年,做过编辑、策划,喜欢旅游与美食,*热衷与文字相伴,愿用文字温暖*多摇摆的灵魂。
内容简介
腹有诗书语自华 《春秋》中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言无止境,雅俗随心,说话是一门广博的学问,要学好,终非一*一时之功,亦非一技一器可成。言如沙砾,唯有千百次的打磨,才能蜕凡化彩,变成莹润晶洁的珍珠。 不同的人,打磨语言的方式自然不同,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读书,永远都是其中*便捷、*有效,也*能持之以恒的那一条。 腹有诗书语自华,古今皆然。不信?看看董卿! 董卿爱读书,读书成痴,众所周知。 一次,董卿接*采访,主持人问她:“若你只能带三件物品到荒岛上去求存,你会带什么?”董卿脱口而出的**个答案就是“书”。对她而言,爱书、读书早成了生命的本能。 董卿是什么时候爱上书的呢?她自己大概也说不清。或许,是父亲板着脸告诉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些书”的时候;又或许是母亲把一张张列好的书单递给她的时候。 哪怕初时多少有些不愿,但真的沉浸书海后,她却着了迷,从此,一迷数十年,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哪怕再忙,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否则,心中就有些不安定。 她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 为了满足自己饕餮一般的“精神”,董卿读了很多很多书,涉猎极是广泛,虽说不上博古通今,却也是学富五车。她读书的时候,眉眼间总凝聚着一种认真的气质,即便是再匆忙,她也不曾一目十行,看到精彩处,还会做些摘录,写些读书笔记。在她的社交账号、微博空间、论坛里,我们常能看到她分享的摘抄,不多,却句句经典。 读一本书,难吗?很简单!难的,其实是坚持。真正能数十年如一*坚持阅读的有几人?寥寥可数!而董卿,正是其中之一。 “我始终坚信,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子的某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出色。”董卿如是说。事实上,世界的确是公平的,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会得到回报,而书也给了董卿丰厚的回报。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一位深爱诗词、多年阅读不倦的父亲深深触动了董卿,节目现场,她即兴以阿根廷**盲人巨匠博尔赫斯的诗相赠:“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主持《朗读者》节目时,她也频频爆出金句,譬如:“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真正会说话的人永远都是有大格局、大器量、大学问、大胸襟的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亦如是,好的口才,好的表达,从不在华丽度,而在其深度与广度。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旅经欧洲的时候,应邀参加一场名流晚宴。 宴会上,衣香鬓影,高朋满座,不少人微笑着恭维兄弟俩,还有人鼓动兄弟俩发表一下演讲。 彼时,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刚刚在美国试飞成功。 盛情难却,大莱特在众人的簇拥下拿起了话筒,然而,他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述说发明过程的种种艰辛,反而,只说了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此话一出,立即赢得满堂喝彩。 大莱特的言简意赅、话蕴哲理,源自他丰富饱满的人生经历以及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生高度。 换言之,经历多了,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人的见地、格局、认识自然就不一样。 格局起自眼界,眼界源自认知,人生的经历无法复制,时光也不可能陡然加速,但那藏在岁月转角的一卷卷书籍却能为我们补足这些短板与缺陷。 行万里路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去做,但读万卷书却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而且,书读得多了,眼界开阔了,格局提升了,见闻增广了,看尽了人生百态,经历了世态炎凉,懂得了人心莫测,看多了“痴傻愚顽”,情商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做起事、说起话来自然也便有条不紊、掷地有声。 所谓“语自华”,指的从不是言语的华丽,而是言语的深度、广度、高度与亮度。 有的地方,我们从不曾去过,或许,今生也不可能去,却能从书籍中饱览它的妩媚与壮丽;有的人,我们从来都不曾接触过,或许,也永远不可能去接触,却能从书籍中与其隔空相见并对话;有的事情,有的情绪,我们或许一生都不会也没有条件去经历,但从书籍中却能深入体验千百回…… 董卿经典语录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每**,都不应该**地度过——它们是那些精彩乐章的序幕,是走向辉煌必经的阶梯。 今后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我们只是去为未来做努力。 生活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无论好的,还是糟的时候,都需要坚强,人面对脆弱的能力,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