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暮天归思
ISBN: 9787559666154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我的生命支点 总有年轻人期期艾艾地 问我:“您的生命支点是什 么?”“支点”非常重要。阿 基米德说过,给他一个合 适的支点,他就能撬起地 球。那么,生命支点也足 以撬起整个人生,具有终 极信仰的意义。 我的生命支点是:大悟 、大爱、大美。 大悟就是摆脱一切名位 羁绊和利益诱惑,把它们 全都看成是空虚的假象, 于是生命也就获得了真正 的自由。那些假象,看起 来堂皇风光,其实只会把 自己推入一条轨道,按入 一个模式,不再是独立的 生命。而且,为了争夺, 还会伤害其他生命。如能 真正摆脱,便是大悟。 大悟之后,一派轻松: 飘若云絮,重若昆仑;毫 无权势,却得大雄。 悟,一字已可说清,为 什么还要名之为“大悟”呢? 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看穿, 而是把一系列世代的传统 、朝野的共识、辉煌的话 语、尊长的追求都看穿了 ,不留暗角,不留盲区, 彻彻底底。 大悟好像具有整体的挑 战性,其实并不,因为它 把挑战也看穿了。所以, 这种大悟常常表现为会心 一笑,而不是不屑一顾。 由于看穿的范围很大,很 容易伤及上上下下很多人 的心态和生态,因此常常 看穿而不说穿,要说也只 是点到为止,让人家自己 慢慢去悟,即使不悟也不 着急。如果为了让别人悟 而言辞滔滔,本身就没有 悟。 再说大爱。 在“爱”之前加一个“大”, 说明此爱不局限于一个人 、一家人、一伙人、一国 人,而是没有边界的。而 且,也不是报答性的爱、 感恩式的爱,而是无缘无 故的爱、不求回应的爱。 这种大爱,是人生在世, 天然地对同类产生真诚的 好意,并由此而良性传染 。即便是最悲观的人,也 会因为体验过这种大爱而 不后悔活此一遭。 世人有言,爱是排他的 ,那显然是小爱,而且是 小爱中的自私之爱、提防 之爱。 投入大爱,是一种自我 改造和自我提升。一个人 不再是一个人,陌生的天 地不再陌生,寂寞的街道 突然变得有心,拥挤的人 群突然变得有情,远方的 荒山突然变得有灵。大爱 ,因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 ,以此作为生命的支点, 正是最好的选择。 建立了这个支点,那么 ,世间一切散布仇恨、宣 扬争斗、崇尚铁血、仰仗 威势、夸张胜负、计较输 赢、鼓荡民粹的观念和行 为,就会看得一清二楚, 并断然拒绝于自己的生命 系统之外。大爱,是一种 干净的信仰。 还要说大美。 美,不仅仅在于外貌、 环境和艺术。美的概念非 常宏大,蔡元培先生提出 过“以美育代宗教”,正表明 了一种信仰指向。 美能成为信仰吗?能。 中国近代以来,很多智 者在进行国际比较后发现 ,中国缺少真正的宗教信 仰,因此试图设定一种替 代物。当时除了蔡元培的“ 以美育代宗教”外,还有陈 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梁 漱溟的“以伦理代宗教”,冯 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孙 中山的“以主义代宗教”,沈 从文、朱光潜的“以文学代 宗教”,等等,可见各自都 希望中国民众去信仰一种 他们认为的“好东西”。但他 们却未必明白,一说“宗教” ,就必须达到终极关怀、 灵魂重建、生命回归的高 度。相比之下,蔡元培的 提法比较靠谱,因此被学 界记住了。 其实,与宗教信仰最靠 近的,恰恰就是美和艺术 。想想欧洲文艺复兴,也 就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等艺术家让美与 宗教相融,凭此开辟了人 类的一个新时代。人们常 常认为,他们让宗教更美 了,其实,他们在提升宗 教信仰的过程中又创造了 一种信仰,那就是美的信 仰。例如,我这个与欧洲 宗教没有太大关联的人, 为什么在面对贝多芬、莫 扎特、巴塞罗那圣家族大 教堂的时候,每次都神魄 俱夺、长久沉迷,而且可 以无数次反复?这就是投 身了美的信仰。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