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思维的建构与韵律:微观课堂话语分析研究](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920/16/20240920164043557.jpg)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看见思维的建构与韵律:微观课堂话语分析研究
ISBN: 9787522531359
张娟娟,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课堂话语分析、深度教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开设"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多门课程。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共3项;参与编写专业教材2 部,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篇。曾获得伊犁师范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表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记录工具。哲学上的“语言转向”对整个社会学科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更加具体的层面,教学也得以被理解为一个“语言过程”,话语分析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语言学转向’最早由维也纳学派的古斯塔夫 · 伯格曼在《逻辑与实在》一书中提出,但这个提法的广泛流传则得益于理查德 · 罗蒂所编的《语言学转向——哲学方法论文集》。“语言学转向”是 20 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不再仅仅是传统哲学研究中涉及的工具,而是成了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这一转向对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学也不例外。教育的语言学转向有双重意蕴:语言是教育的工具,语言是教育的家。不同的语言与教育相遇,展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图景。在更加具体的层面,课程与教学也受到了语言转向的影响。古往今来,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理解就是对语言的理解,教学过程被认为是“情感语言、工具语言、智慧语言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