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州古籍
原售价: 21.50
折扣价: 12.70
折扣购买: 明代遗民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儒学书系/华夏文库
ISBN: 9787534852602
1. 晚明江南经济的发展 明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此 时明代处在正德、嘉靖年间,距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 明帝国已近200年。在正德以前,传统的中国社会的 自然经济结构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 晚明的进出口贸易,源源不断流人中国的白银,则为 晚明社会的银本位货币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 晚明时期,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把生丝、丝绸、棉 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则把中国商 品销到美洲,后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更是把中国商 品卷人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原先主要面向国 内市场的商品生产,需要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 场。同时,由于外销利润可观,大大刺激了各种经济 作物产量的激增,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峰。这些都使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 江南地区,经历了一个迅速商业化的过程。当时整个 江南地区,有着全国最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 频繁的内外贸易。 农业 晚明农业的发展除了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技术 的改进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晚明, 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松江府是著名的棉 纺织中心,境内各地所产的棉布品种丰富、质地精良 ,并向全国市场销售。棉花种植面积甚至超过了传统 的稻米种植面积。大面积的棉花种植以及对棉花的深 加工,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家的主 要经济来源。 另外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桑树。在明代,尽管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普通百姓制衣的原料,但丝 织品作为高档的消费品仍然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此 外,由于明代中后期在海外贸易中出口的生丝和丝织 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丝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蚕丝贸 易在各市镇频繁进行,蚕桑业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江南丝绸业市镇从明中叶以来,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 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人的主要来源。尤 其是杭嘉湖地区宜于种桑养蚕,获利远比种稻丰厚。 据当时人估算,米贱丝贵时栽桑养蚕的收人可达种粮 收人的四五倍到十几倍,就平常年景而论,前者的经 济效益比后者也要高出2~3倍。在这种情况下,农家 普遍认为多种稻不如多栽桑,以至桑蚕区的桑树种植 面积远远超过稻米种植面积。 手工业 由于农业的发展,社会不再需要所有的劳动人口 均束缚在土地之上。因此,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 重大大增加,手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明代手工业最 大的特点就是民营手工业蓬勃发展,在明代中期,民 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明代手工业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又以丝织业和制瓷业表现得最 为明显。 明代后期,丝绸的种类有缎、锦、纱、绸等十多 种。据估算,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最兴盛的时候,南 京、苏州、杭州三大丝织城市的织机数量在五万张以 上,这些地区集中了数量很大的丝织工人,这些城市 也成为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明人王士性论天下货物 所聚,就首列苏杭。此外,明代的丝织业还由城市向 农村扩散,形成了一批新的丝织市镇,著名的有苏州 府吴江县震泽镇、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杭州府海宁 县长安镇等。据估算,晚明的一些丝织城镇和乡村的 织机数量有两万张左右。这一切把丝织业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明代景德镇仍然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到了明代 后期,民窑取代官窑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民窑出产 的产品不但技术水平已很高,所制青花等品类的瓷器 更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代表而蜚声海外。 商业 明中后期,商业规模的扩大,除了上文提到的追 求利润的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工商业专业市 镇大量形成、全国范围的商帮在明代开始兴起以外, 工商皆本的思想在当时也已十分盛行。 明代中后期,道路交通的更加便利,中小城镇的 大批兴起,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这些都促使了行商 向定居商人的发展。如徽州商人真正形成一个人众资 巨、颇有特色的地方商业集团——徽商,是在明代。 到了晚明,除在扬州、杭州行盐并常住的人群之外, 还有数以千计的徽州商人居住在南京、景德镇等商业 城市。除了徽商,晚明时期还形成了晋商、江右商、 吴越商、闽商、关陕商等大的商帮。 P2-5